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七)(4 / 6)
,是您怎么鉴定出是赝品的呢?”
陈轩将那件高仿青花梅瓶推到她面前:“这是一件仿品,但它代表了目前最高的仿造水平。你可以先看看。”
李雪小心翼翼地拿起梅瓶,仔细端详起来。她虽然不是鉴定专家,但也能看出这件瓷器的精美。
“这……这看起来很真啊。”李雪疑惑地说。
“这就是高仿品的可怕之处。”陈轩笑了笑,“它能骗过大多数人的眼睛,包括一些所谓的专家。”
“那您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李雪好奇地问。
陈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你知道什么是‘火石红’吗?”
李雪摇了摇头。
“火石红是古陶瓷胎土中含铁成分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从胎底渗出,在器底形成的一种自然的红褐色。”陈轩解释道,“真正的火石红,颜色自然,分布不均,而仿品的火石红,往往颜色过于均匀,甚至是涂抹上去的。”
他指着梅瓶底部:“你看这里,颜色是不是过于完美了?”
李雪凑近了仔细看,果然发现了一些端倪:“好像是哦,颜色太均匀了。”
“这只是其中一个破绽。”陈轩继续说道,“真正的元代青花,使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有自然的晕散和‘吃釉’现象。而这件仿品,虽然模仿了这些特征,但在细节上,还是露出了马脚。”
“比如呢?”
“比如这朵梅花的笔触,”陈轩指着瓶身的纹饰,“虽然模仿了元代的风格,但运笔的习惯,是现代的。古代工匠和现代工匠,在绘画时的呼吸、手腕的力度,都是不同的。这种细微的差别,是无法模仿的。”
李雪听得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恍然大悟的光芒:“原来鉴定一件文物,需要注意这么多细节。”
“没错。”陈轩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文物鉴定,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信息,我们的责任,就是解读这些信息,还原历史的真相。”
采访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李雪提出的问题都很专业,陈轩也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
“非常感谢您,陈先生。”采访结束时,李雪由衷地说道,“今天真是受益匪浅。您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文物鉴定的知识,更让我明白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希望你的报道,能让更多人了解文物鉴定的复杂性,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陈轩说道。
送走李雪后,陈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这篇报道发表后,他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麻烦,但他并不后悔。
下午,苏晴和小林先后回到了办公室。
“轩哥,坐标查出来了!”苏晴一进门,就兴奋地说道,“这个坐标,指向滨海市郊的一处废弃工厂。”
“废弃工厂?”陈轩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看来,我们的猜测没错,对方果然在本市有落脚点。”
“我这边也有发现。”小林接着说道,“送瓷器来的人,是一个叫‘老鬼’的黑市掮客。他在圈子里臭名昭着,专门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交易。”
“很好。”陈轩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看来,我们的调查,有了初步的进展。”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苏晴问道,“要不要直接去那个废弃工厂看看?”
陈轩沉吟片刻,摇了摇头:“现在还不是时候。对方既然敢把坐标留给我们,肯定有所防备。我们不能打草惊蛇。”
“那我们就这么等着?”小林有些不甘心。
“当然不是。”陈轩的嘴角微微上扬,“我们要让他们以为,我们已经上了他们的圈套。”
“您的意思是……”苏晴似乎明白了什么。
“没错。”陈轩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我们要将计就计。”
第二天一早,《滨海晨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对陈轩的采访。
标题醒目:《民间鉴宝师慧眼识珠,天价元青花竟是高仿品!》
报道详细描述了陈轩鉴定那件“元青花”的过程,并引用了他的话,提醒公众警惕文物造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