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O四)(3 / 4)
轩陷入了沉思。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件曾经鉴定过的古瓷影像。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海。
“苏晴,你还记得我们去年在江南民间见到的那件‘拼接瓷’吗?”
苏晴立刻明白了陈轩的意思:“您是说,这件瓷瓶可能是用古瓷的残片拼接而成,然后再进行修补和彩绘?”
“有这种可能。”陈轩点头,“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它既有古代特征,又有现代元素。”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陈轩决定运用最传统也最考验功力的方法——“手摸眼观”。
他轻轻抚摸着瓷瓶的每一寸表面,感受着釉面的触感变化;又用特殊角度观察瓷瓶的光泽,寻找着细微的差异。
“找到了!”突然,陈轩的眼睛亮了起来,“在瓶口内侧,有一道几乎看不见的接缝痕迹。如果不仔细触摸,根本发现不了。”
小林立刻用高分辨率相机对瓶口进行拍摄,放大后的图像清晰地显示出了那道细微的接缝。
李馆长的脸色彻底变了:“这么说,这确实是一件拼接的赝品?可捐赠人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这可如何是好?”
陈轩沉思片刻,说道:“李馆长,我理解您的难处。但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必须坚持专业和诚信。我建议您先不要声张,我们会出具一份详细的鉴定报告,您可以拿着报告与捐赠人沟通。”
李馆长点头:“也只能这样了。感谢你们的专业帮助,否则我们博物馆就要闹笑话了。”
三、意外发现
就在众人准备收拾设备离开时,小林突然惊呼一声:“陈老师,您快来看这个!”
陈轩走过去,只见小林在电脑上放大了瓷瓶底部的一张照片。在放大镜下,底足处的青花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个字中,“雍”字的写法与标准样本略有不同。
“这是……”陈轩的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他立刻取出玄鉴镜,仔细观察底足。在玄鉴镜的特殊光线下,他发现“雍”字的最后一笔似乎是后来补写的,与其他笔画的光泽略有不同。
“这就有意思了。”陈轩嘴角微微上扬,“看来这件瓷瓶的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苏晴不解地问道:“您的意思是?”
“如果只是简单的拼接赝品,造假者没必要在款识上做手脚。”陈轩分析道,“这很可能意味着,这件瓷瓶的底足是来自另一件器物,而且可能是一件价值更高的真品。”
李馆长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您是说,我们可能误打误撞地发现了一件被改头换面的国宝?”
“有这种可能。”陈轩点头,“不过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四、背后的故事
当天晚上,陈轩团队回到“玄山堂”,立刻开始查阅相关资料。
经过几个小时的研究,他们在一本罕见的清宫档案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雍正年间,确实有一批珐琅彩瓷因为烧制过程中出现瑕疵而被销毁。但档案中提到,有几件“黄地花鸟纹瓶”因为瑕疵不明显而被秘密保留下来,后来不知所踪。
“难道这件瓷瓶就是其中之一?”小林兴奋地说道,“如果真是这样,那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陈轩却冷静地摇了摇头:“还不能确定。即使底足是真品,瓶身也可能是后来拼接的。我们需要找到更多证据。”
就在这时,老赵打来电话:“陈轩,我查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这件瓷瓶的捐赠人,几年前曾经涉及一桩文物走私案,但因为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
陈轩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看来这件瓷瓶背后,确实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五、艰难的决定
第二天,陈轩团队再次来到首都博物馆,准备进行最后的考证。
经过一整天的仔细检测和研究,他们终于得出了结论:这件瓷瓶的底足确实是雍正时期的真品,但瓶身则是由几件不同时期的瓷片拼接而成,并且经过了现代技术的修复和彩绘。
“这么说,这是一件‘半真半假’的器物?”李馆长问道,脸上写满了困惑。
陈轩点头:“可以这么说。它既有古代的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