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九十九)(2 / 4)

加入书签

要做的,就是守住这道防线——用专业的鉴宝技术,让假货无所遁形,让每一件真正的文物,都能被正确地守护。

雨停了,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玄鉴镜上,反射出细碎的光点。陈轩收起记录册,起身走向门口——他记得小林还在整理昨天从民间收来的古钱币,那些带着铜绿的钱币里,或许还藏着没被发现的历史故事。而他的鉴宝人生,也像这雨后的晨光,永远有新的使命在等待。

第1092章:古钱堆里的战国错金

晨光刚漫过“玄山堂”的门槛,小林已经把二十多个装满古钱币的木盒在长桌上摆开,铜绿斑驳的方孔钱、带着牙痕的刀币、边缘磨损的圜钱分门别类,阳光落在钱币上,折射出岁月沉淀的哑光。她手里捏着枚西汉五铢钱,正对着放大镜看钱文,见陈轩进来,立刻举着钱币迎上去:“陈哥,你看这枚五铢的‘五’字,竖笔是弯曲的,是不是传说中的‘曲笔五铢’?”

陈轩走过去,指尖接过五铢钱——钱体轻薄,铜质泛着淡红,“五”字两侧竖笔果然呈弧形,边缘还有细微的铸造砂眼。他凑近灯光仔细看:“是东汉晚期的私铸品,当时政局乱,民间私铸钱大多偷工减料,所以钱体薄、字口浅。不过你能注意到‘曲笔’特征,比上个月进步多了。”

小林眼睛一亮,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窗外鸟鸣凑成了轻快的调子。可当陈轩的目光扫过最角落的木盒时,脚步却顿住了——那是个褪色的梨花木盒,盒里铺着暗红色绒布,上面放着枚与众不同的圜钱:钱径比普通战国圜钱大一圈,铜色发黑,钱文却隐隐透着金箔的光泽,只是大半被厚厚的铜锈盖住,看不清字迹。

“这盒钱是昨天下午收的吧?”陈轩蹲下身,指尖轻轻拨开绒布,“当时送钱来的老张说,是他在老家菜地挖井时挖出来的,一共三十七枚,这枚怎么单独放在这儿?”

“我看它锈得太厉害,怕碰坏了,就先挑出来了。”小林也凑过来,“刚才用放大镜看,只隐约看到‘共’字的半边,其他字都被锈裹住了,我还以为是普通的战国‘共屯赤金’圜钱。”

陈轩没说话,从工具盒里取出软毛刷和竹制挑刀——这是清理古钱的专用工具,既不会损伤铜锈,又能剥离松动的锈层。他先用软毛刷轻轻扫过钱体表面,细小的锈末簌簌落在绒布上,随着表层浮锈被扫去,钱文处的金色越来越明显,不是铜锈的光泽,而是金属特有的亮泽。

“不对,‘共屯赤金’是青铜材质,不会有金箔。”陈轩的指尖顿了顿,挑刀小心翼翼地插入钱文边缘的锈缝——只轻轻一挑,一块带着铜绿的锈片脱落,露出光下闪着温润的光。

小林倒吸一口凉气:“是错金!战国时期的错金圜钱?我只在博物馆里见过照片,听说存世量不到十枚!”

陈轩点点头,挑刀的动作更轻了。错金工艺在战国时期极为珍贵,需先在器物表面刻出凹槽,再将金箔嵌入凹槽,最后打磨平整,寻常钱币根本不会用这种工艺。随着更多锈层被清理,钱文逐渐完整——“共”字之后,是“府”字,再往后是“重”“一两”,连起来正是“共府重一两”。

“‘共府’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官方铸钱机构,‘重一两’是计重单位,”陈轩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这枚钱的形制、钱文风格,都符合战国中期魏国钱币特征,而且错金工艺保存得这么完整,比博物馆里那枚残缺的还要珍贵。”

就在这时,玄山堂的木门被推开,带着一身寒气的老张走了进来,手里还提着个布袋子:“陈先生,昨天忘了跟您说,挖井时还挖出来个铜盒子,里面装着些碎陶片,我琢磨着可能也是老物件,就给您送过来了。”

陈轩接过布袋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个巴掌大的青铜盒,盒身刻着简单的云纹,已经锈得合不上,盒里果然装着几片灰褐色的陶片,陶片边缘有明显的切割痕迹,表面还残留着黑色的炭痕。

“老张,您挖井的地方具体在哪个位置?”陈轩突然问道。老张挠挠头:“就在俺们村东头的老槐树下,那片地以前是片荒坡,去年才改成菜地的。”

陈轩心里一动,将陶片拼在一起——虽然残缺不全,但能看出是个陶罐的底部,陶片内侧刻着几道竖线,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