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八十八)(3 / 4)

加入书签

口,仿佛若有光”,这分明是《桃花源记》里的句子,却被米芾的笔锋写得剑拔弩张,最后一笔的飞白竟与壁画瀑布的水花轮廓重合。

回程的车上,小林捧着玄鉴镜反复打量:“师父,您说伪古堂怎么知道字帖藏在这儿?我们出发前连目的地都没对外说过。”他用衣角擦拭镜背的铜锈,星图边缘的北斗第七星突然亮起,在车窗倒影里投下一点蓝光。

车窗外的树影飞速倒退,陈轩望着镜中自己的倒影,镜面突然泛起涟漪。他想起三年前在玄山氏旧宅见到的那幅残卷,卷尾同样有半行“山有小口”,当时只当是巧合,现在看来两处题跋怕是藏着关联。“他们能找到这儿,说明队伍里有懂玄山氏暗号的人。”陈轩指尖在镜缘摩挲,镜身传来细微的震颤,“玄山家族的密语体系,从来都是字画藏谶纬,笔墨藏机关。你记不记得,伪古堂上个月拍卖的那幅《松风图》?画里的松针其实是用小篆‘藏’字拼的。”

话音刚落,手机突然震动。是文物馆的老周发来的彩信,照片里是《蜀素帖》展开的全貌,高清镜头下,那些看似自然的墨色晕染处,竟有极细微的划痕。陈轩放大图片,发现“拟古”二字的捺笔末端,划痕组成了个极小的“水”字,笔画间还残留着极淡的朱砂粉末——与壁画暗格的印记同出一辙。

“开去市局。”他突然开口,小林猛地踩了脚刹车,轮胎在路面擦出刺耳的声响,惊飞了路边槐树上的夜鹭。

恒温库的制冷机嗡嗡作响,寒气透过防护服渗进来。陈轩戴着防冻手套,再次展开《蜀素帖》。在专业灯光的照射下,那些隐秘的划痕愈发清晰:“瀑”字的竖钩里藏着三道横线,“江”字的三点水其实是三个微型箭头。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紫光灯,光束扫过纸面时,“水”字周围立刻浮现出淡绿色的荧光——这是玄山氏特有的雌黄调墨法,将硫磺与藤黄按比例混合,遇紫外线才会显色,民国后就已失传。

“您看这里!”老周指着“暮春三月”的“春”字,紫光灯下,偏旁“日”的轮廓里,竟藏着个微型罗盘图案,指针正对着帖首的“蜀”字,针尾刻着个极小的“玄”字印章。

陈轩忽然想起古寺壁画里的瀑布,水流走向恰好与字帖中“瀑”字的竖钩重合。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宣纸和朱砂,依着划痕的走向临摹,半小时后,纸上竟出现了幅简化的水系图——三条支流汇向一个月牙形的湖泊,湖中心标注着个“玄”字,旁边还有行极小的批注:“水深三丈,石为舟。”

“这是玄山湖的旧貌。”李队长凑过来看,呵出的白气在灯柱上凝成水雾,“三十年前修水库,把原来的湖底都淹了。我小时候去捞过鱼,记得湖中心有块黑礁石,形状像艘小船。”

紫光灯扫到帖尾的骑缝章时,陈轩突然停住。印章左侧的留白处,有行用淡墨写的小字,不仔细看就像纸面上的水渍:“丙夜观星,北斗指卯,水落石出。”他指尖点过那行字,墨迹下的宣纸微微发皱,显然是书写时用力过重所致。

“丙夜是三更天,北斗指卯对应方位是正东。”小林迅速翻出手机里的星图软件,屏幕光照亮他兴奋的脸,“明天就是农历十六,月出正圆,正好是观星的好时候。而且天气预报说后半夜有落潮,水库会泄洪,水位能降半米多!”

陈轩盯着水系图里的月牙湖,忽然想起玄山氏宗谱里的记载:玄山湖底有座沉没的祭坛,是家族历代存放秘宝的地方,祭坛入口用千年阴沉木封堵,需借星月之力才能开启。他抬头看向恒温库的时钟,指针正指向午夜十二点,距离丙夜还有三个时辰,表盘的反光里,玄鉴镜的星图似乎又开始转动了。

“备船。”他将临摹的水系图折好塞进衣兜,纸张边缘硌着口袋里的玄鉴镜,传来熟悉的温润感,“我们去玄山湖。”

凌晨三点的湖面泛着冷光,像块巨大的墨玉。渔船的马达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突兀,惊得水面掠过一群银鱼。陈轩站在船头,玄鉴镜平放在掌心,镜面倒映着北斗七星,勺柄果然正指向正东方向,星斗连线处的蓝光与水面的波光交织,仿佛在指引方向。湖水在船底汩汩流淌,月光透过水波,能隐约看到水下模糊的建筑轮廓——那是被淹没的玄山氏祠堂飞檐。

“就在这附近。”李队长指着声呐探测器,屏幕上的红色光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