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七十四)(3 / 7)

加入书签

用失蜡法铸造的,但蜡模里混入了气泡,导致铸件内部有空洞,这在古代失蜡法中是绝不会出现的——古人做蜡模时,会用细竹片一点点刮平,确保没有气泡。”

李警官让人把所有仿品都贴上标签,登记造册:“刚才那两个伙计交代,他们还有个仓库在城郊,藏着更‘逼真’的仿品,说是用‘土埋法’养了三年锈的。陈先生,能不能麻烦你再去看看?”

“没问题。”陈轩点头,目光落在被警察押走的疤脸伙计身上,忽然想起刚才听到的话,“李警官,那两个伙计提到,伪古堂堂主手里有半张藏宝图,指向江南的‘瓷都’,可能和玄山氏有关。”

“瓷都?”李警官愣了一下,“难道是景德镇?”

陈轩拿起那本《商周青铜器锈蚀鉴定图谱》,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夹着他从玄山氏笔记里抄录的一句话:“南有瓷魂,北有铜魄,藏器于地,待有缘人。”

“很有可能。”陈轩合上书,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玄山氏既然藏了青铜器,没理由不藏瓷器。这伪古堂的堂主,说不定就是我们找到下一处宝藏的关键。”

小林在一旁补充道:“而且刚才那个疤脸说,堂主去了外地,说不定就是去查藏宝图的线索了!”

李警官立刻让人去查伪古堂堂主的行踪,同时对陈轩道:“陈先生,你们也要小心。这伪古堂能做出这么逼真的仿品,背后肯定有懂行的人撑腰,说不定和文物走私团伙有关联。”

陈轩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玄鉴镜,镜面里映出仓库顶灯的光晕,像极了邙山窖藏里那些青铜器上的幽光。他轻轻摩挲着镜缘的“辨伪存真”四字,忽然觉得,这面镜子不仅能鉴别古玩的真伪,或许还能照出人心深处的贪婪与敬畏。

“放心吧,”他抬头对李警官笑了笑,“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玄山氏留下的东西,绝不会让这些宵小之辈染指。”

仓库外的天色渐渐亮了,晨光透过气窗照进来,落在那些蒙尘的仿品上,让它们看起来更加黯淡。而陈轩手中的玄鉴镜,却在晨光中泛起温润的光泽,仿佛在预示着下一段旅程的开启。

第1046章:半张残图的指向

仓库外的警戒线在晨光中泛着冷白的光,李警官正指挥队员将最后一箱仿品搬上警车,轮胎碾过碎石路的声响打破了城郊的宁静。陈轩站在警戒线外,手里捏着一张证物袋,里面装着从疤脸伙计身上搜出的半张牛皮纸。

“这就是他们说的藏宝图?”小林凑过来看,纸页边缘被虫蛀得坑坑洼洼,上面用朱砂画着几条歪歪扭扭的线条,像极了孩童的涂鸦,“这画的是啥啊?看不出来是地图啊。”

陈轩将证物袋举到阳光下,牛皮纸的纤维在光线下清晰可见,质地坚韧,边角带着自然的磨损,显然有些年头了。朱砂线条看似杂乱,转折处却藏着细微的顿挫,像是用狼毫笔蘸着朱砂一笔笔勾勒的,绝非现代人的手笔。

“不是地图,是方位标记。”他指尖点在纸面中央的圆圈上,“你看这个圈,里面画着三座山,山尖朝上,底下拖着三条曲线——这是‘三山两水’的记号,玄山氏的笔记里提过,他标注藏宝地时,常用山水轮廓代指具体方位。”

小林赶紧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翻到之前抄录的玄山氏笔记摘要:“对!这里写着‘凡藏器之所,必依山傍水,以山为骨,以水为脉,故绘山水以记之’。那这三条曲线就是河流?”

“不止。”陈轩指着曲线末端的小三角,“这三角顶尖朝下,旁边还有个小点,是‘窑’的简写。玄山氏在《辨瓷手记》里画过类似的符号,三角代表窑炉的烟囱,小点是窑门。结合他们说的‘瓷都’,十有八九是景德镇。”

正说着,李警官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审讯记录:“陈先生,那两个伙计招了。这半张藏宝图是他们堂主半年前从一个盗墓贼手里买的,据说另外半张在堂主自己手里。他们还交代,堂主姓黄,早年在景德镇学过烧瓷,对古窑址很熟悉。”

“姓黄?”陈轩想起之前查到的资料,伪古堂堂主黄启生,十年前因伪造宋代汝窑瓷被判过刑,没想到竟和景德镇有关联,“他现在在哪?”

“根据行踪轨迹,黄启生三天前就去了景德镇,住在老城区的一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