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声名鹊起凤羽新篇铁凤凰涅盘:鹰嘴崖大捷背后的时代回响(1 / 2)
鹰嘴崖大捷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全国。
“凤羽营大败蛮族!”
“女子坦克兵显神威!”
“钢铁玫瑰,绽放北境!”
报纸、电台,纷纷报道了这次战役的胜利,特别是对那些驾驶坦克、装甲车,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女兵们,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陈曦、赵梅、李娜……这些普通的名字,一夜之间变得家喻户晓。她们的照片,登上了各大报刊的头条。曾经的质疑声、反对声,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敬佩、赞扬和自豪。
凤羽营,这个曾经以骑射闻名的女子部队,如今因为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卓越的作战表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她们不再仅仅是“凤羽”,更是驾驭钢铁的“铁凤凰”。
鹰嘴崖之战的胜利,并非偶然。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军事变革的缩影,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心血的结晶,更是凤羽营全体指战员,尤其是那些女坦克兵们,用汗水、泪水乃至鲜血浇灌出的胜利之花。当胜利的荣光普照大地,我们更应回溯那荣光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奋斗与坚守。
**一、 破茧:从“凤羽”到“铁凤凰”的艰难转身**
凤羽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彼时,北境未定,匪患猖獗,一批英勇的北国女子,为了保卫家园,拿起了弓箭与猎枪,组成了这支部队。她们熟悉地形,骑术精湛,机动灵活,在清剿残匪、保卫边疆的战斗中屡立奇功,“凤羽”之名,寓意其如凤凰羽毛般轻盈坚韧,一度成为北境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时代在发展,战争形态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当邻国的铁甲洪流开始在边境集结,当蛮族部落也开始装备现代化的火器,仅仅依靠骑射和轻武器的凤羽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几次边境摩擦中,凤羽营虽然凭借官兵的勇敢和对地形的熟悉勉强守住了阵地,但伤亡惨重,火力的劣势让她们吃尽了苦头。
“必须改革!凤羽营不能再是昨天的凤羽营!”当时的国防部长,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在一次边境视察后,掷地有声地说道。他的目光,落在了刚刚从国外引进,并开始在国内仿制的新型主战坦克上。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心中萌生:将凤羽营改编为一支机械化装甲部队,而且,要保留其女子部队的特色!
这个决定,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让女人开坦克?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坦克兵是男人的天下,她们扛不住那份苦!”
“凤羽营的传统不能丢!骑射才是她们的根!”
质疑声、反对声,从四面八方涌来。不仅来自外部,也来自凤羽营内部。许多老凤羽人,对骑射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冰冷的钢铁巨兽充满了陌生与抗拒。一些年轻的士兵,虽然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但也对驾驭这个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感到畏惧。
时任凤羽营营长的,正是陈曦的母亲,张兰。这位同样从骑射时代走过来的女军官,深知改革的必要性和艰难性。她力排众议,接过了这副沉甸甸的担子。“同志们,时代变了,敌人变了,我们不变,就是等死!凤羽营的根,不是骑射,是忠诚,是勇敢,是保家卫国的决心!只要这根还在,凤羽营就永远是凤羽营!我们不仅要学开坦克,还要开得比男人好!”
改革的号角吹响,阵痛随之而来。
首先是人员的筛选。驾驶坦克,对体力、智力、心理素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凤羽营进行了严格的选拔,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二。留下来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包括年轻的陈曦、来自工业城市的赵梅、以及曾经是体育大学射击冠军的李娜。她们有的放弃了优渥的城市生活,有的告别了热恋的男友,有的甚至是瞒着家人报名参加。
接着是魔鬼般的训练。坦克驾驶舱内空间狭小、环境恶劣,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噪音、震动、柴油味,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这些年轻的女兵。为了掌握坦克的构造原理,她们啃下了一本本厚重的机械手册;为了提高驾驶技术,她们在泥泞的训练场里一泡就是一整天,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为了练就精准的射击本领,她们在颠簸的模拟器上一练就是数小时,瞄准镜里的十字线,成了她们眼中最熟悉的符号。
赵梅,这个来自机械世家的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