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赵牧:一个字..稳(1 / 2)

加入书签

赵牧撒完最后一把鱼食,拍了拍手,慢悠悠地走到茶桌旁坐下,示意云袖看茶:“打压下去?”

“太子还是想得太简单,太乐观了。”

他泼了盆冷水,语气平淡却直指核心,“千年世家树大根深盘根错节,关系网遍布朝野地方,今日倒下一个刘显,一个卢兆峰,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断了几根看得见的枝杈,伤了些皮毛,远未动其根本。”

“他们的底蕴,人脉,土地,财富,尤其是盘踞在地方上的势力,依然庞大得惊人。”

“他们此刻蛰伏,不过是避你锋芒,暂避风头,等待下一个更合适的时机反扑罢了。”

“你若此时觉得高枕无忧,急于求成,穷追猛打,反而会逼得他们狗急跳墙,抛弃前嫌联合起来反扑,那局面就复杂了,甚至可能动摇国本。”

李承乾闻言,神色一凛,脸上的兴奋渐渐褪去,变得凝重起来。

他仔细品味着赵牧的话,不得不承认确有道理:“那……依赵兄之见,接下来孤该如何行事?”

“总不能因噎废食,放任不管吧?”

“很简单,一个字,稳。”

赵牧斟了两杯茶,推给李承乾一杯,“稳住朝局,巩固现有成果。”

“继续不疾不徐地推行你的科举新政,让更多像张远,陈实这样有真才实学,心性坚韧的寒门子弟,通过公平的考试和实际的历练,逐步进入官场,占据关键位置,像水滴石穿一样,慢慢稀释,替代世家的影响力。”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不得。”

“同时,把更多的精力和重心,放到真正能增强国力,收拢民心,创造财富的实事上去。”

“有了坚实的根基,才是应对一切风浪的底气。”

“实事?”李承乾若有所悟,手指摩挲着温热的茶杯。

“比如.....”赵牧微微一笑,望向向庄外远方的田野,“秦老爷那边种的那些棉花。”

“那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赵牧随口捧了一句自以为是李承乾舅舅长孙无忌一句,接着便深入分析道,“殿下,若这棉花能成功推广开来,其利远超想象。”

“一可使天下贫寒百姓冬日无寒冻之苦,此乃莫大的仁政,能收拢万千民心。”

“二可织布出售,利润丰厚,能极大充实国库和内帑,让朝廷做事更有底气。”

“这第三嘛....也是最关键的,它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完全不依赖于世家传统丝绸麻布产业的财富来源和产业链,从种植,纺织到销售,都能绕过世家豪族的掌控,逐渐瓦解他们的经济根基。”

“这才是真正釜底抽薪,润物无声的长远之策。”

“比在朝堂上吵吵嚷嚷,剑拔弩张,高明得多,也有效得多。”

李承乾眼睛越来越亮,他瞬间明白了棉花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战略意义。

这不仅仅是穿衣吃饭的问题,更是一场关乎国本的经济和社会变革!

他激动地一拍大腿:“孤明白了!”

“多谢赵兄指点!”

“是孤先前目光短浅,只盯着朝堂这一亩三分地了!”

“所以,不必过于纠结朝堂上一时一地的得失。”

“眼光放长远些,格局打开些。”

“你是储君,将来要掌控的是整个天下亿兆黎民的福祉,而不是整日与几个世家怄气斗狠。”

“只要大势在你,国力日强百姓归心,那些世家,失去了特权和经济基础,早晚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慢慢消散于历史长河之中。”

赵牧的语气依旧平淡慵懒,却仿佛蕴含着洞悉世事的无穷智慧。

李承乾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郑重地对赵牧行了一礼:“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孤今日受益匪浅,知道后续该如何做了。”

离开山庄时,李承乾的脚步更加沉稳,目光更加深邃而坚定。

他心中已有了清晰的规划。

朝政上,以稳为主,巩固权力,循序渐进地推进科举。

另一方面,则要全力支持赵兄的棉花大计,这或许是超越朝堂党争,真正为大唐开创万世太平之基的关键。

与此同时,李世民也正以“秦老爷”的身份。

在自己的皇庄里,喜滋滋地看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