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焚诏丹心:寇准的孤臣绝唱(2 / 5)
眼睛一亮:“割地赔款能换来和平?这倒是可以考虑……”
“陛下不可!”寇准厉声打断,“契丹不过是虚张声势,他们劳师远征,早已疲惫不堪。此时割地赔款,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后患无穷!”
王钦若撇嘴:“寇大人说得轻巧,现在澶州危在旦夕,若不答应,城破之后,陛下和我们都要成为阶下囚!”
“我大宋将士不是摆设!”寇准佩剑“哐当”一声放在案上,“昨夜杨延昭将军已率军偷袭敌营,烧毁了他们的粮草,契丹军心动摇,用不了多久就会退兵!”
正说着,传令兵跌跌撞撞冲进大帐:“启禀陛下、枢密使,契丹大将萧挞览在阵前视察,被我军床子弩射中,当场毙命!”
真宗猛地站起来,脸上露出惊喜:“真的?”
“千真万确!”传令兵兴奋地说,“敌军现在乱成一团,正在后撤!”
寇准抚掌大笑:“陛下看到了吧!这是天赐良机,我们应该趁机追击,收复失地,而不是想着割地赔款!”
王钦若却泼冷水:“陛下,穷寇莫追啊!万一中了契丹的埋伏怎么办?不如见好就收,赶紧议和。”
真宗犹豫起来,他看着帐外飘扬的大宋军旗,又想起汴梁的繁华安稳,最终叹了口气:“寇爱卿,追击风险太大,还是议和吧。只要不割地,赔些银子无妨。”
寇准急得直跺脚:“陛下!此时不击,更待何时?契丹主帅已死,军心涣散,正是破敌的好机会啊!”
“朕意已决!”真宗摆了摆手,“就派曹利用去议和,告诉契丹,银子可以给,但土地一寸也不能让!”
寇准看着真宗决绝的表情,知道再劝无用。他走出大帐,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城头的宋军正在欢呼,庆祝射杀敌将的胜利,没人知道,一场本该大胜的战役,即将变成屈辱的议和。
夜里,寇准独自登上城楼。月光下,契丹军营的灯火稀疏了许多,隐约能听见他们的哭喊声。他从怀中掏出一幅地图,上面标注着契丹的布防弱点,这是他准备献给真宗的追击计划。如今计划落空,地图被他紧紧攥在手里,边角都捏皱了。
“枢密使大人,天凉,您该歇歇了。”副将狄青披着披风走来,递上一壶热酒。
寇准接过酒壶,猛灌了一口,热流顺着喉咙下肚,却暖不了冰凉的心。“狄将军,你说我们浴血奋战,难道就是为了用银子换和平吗?”
狄青望着城下的契丹军营,沉声道:“只要能让百姓免遭战火,赔些银子也值了。只是这和平,怕是维持不了多久。”
寇准叹了口气,将地图收好:“你说得对,眼下最重要的是保住澶州,保住大宋的半壁江山。至于将来……将来再说吧。”
月光洒在城楼上,照亮了两人沉默的身影。远处传来巡逻士兵的脚步声,伴随着寒风呼啸,像一首悲壮的歌谣。
第三章朝堂暗流的忠奸较量
澶渊之盟签订后,真宗带着文武百官返回汴梁。虽然盟约规定大宋每年要给契丹银绢三十万,但终究换来了和平,汴梁城张灯结彩,百姓们夹道欢迎,仿佛打了一场大胜仗。
庆功宴上,真宗满面红光,频频向大臣们举杯。他特意表扬了王钦若:“王爱卿当初提议迁都,虽未采纳,但也是为国担忧,该赏!”
王钦若得意地起身谢恩,挑衅似的看了寇准一眼。寇准坐在席间,默默饮酒,对周围的热闹恍若未闻。他知道,这场所谓的“和平”,不过是饮鸩止渴。
宴席散后,寇准刚走出宫门,就被几个御史拦住。领头的御史中丞拿着弹劾奏折,冷冷地说:“寇枢密使,有人举报你在澶州期间,滥用职权,克扣军饷,还强迫将士们冒险攻城,请跟我们去御史台一趟!”
寇准冷笑:“这是谁的主意?是王钦若还是陈尧叟?让他们尽管放马过来!我寇准身正不怕影子斜!”
消息传到真宗耳中,他正在御花园欣赏新送来的奇花异草。王钦若在一旁煽风点火:“陛下,寇准在澶州独断专行,许多将士都有怨言。如今他仗着有大功,更是目中无人,这样的人若不加以约束,恐生祸端啊。”
真宗皱起眉头:“可寇准毕竟有大功于国……”
“功是功,过是过。”王钦若凑近说,“陛下别忘了,他可是敢焚烧诏书的人,连您的旨意都敢违抗,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