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御前斗法(1 / 3)

加入书签

陈永昌关于“石像部落”

及可能存在一个内陆土着文明体系的紧急奏报,以八百里加急的度,跨越重洋,送达长安,直接摆在了李琰的御案之上。

奏报中详细描述了侦察小队的见闻,附上了粗略绘制的地形草图,以及对那些巨大石像和土着战士装备、组织度的描述,字里行间透露出严峻的形势。

紫宸殿内,李琰召集了枢密院、兵部、户部及几位参与过东海拓殖规划的重臣进行商议。

“陛下,”

兵部尚书面色凝重,“若陈永昌所报属实,则‘新唐洲’内陆并非蛮荒无序之地,恐存在一组织严密、战力不俗之土着势力。

其视黄金为圣物,我朝开采之举,无异于刨其根基,必遭激烈反抗。

后续拓殖,恐需投入更多兵力,耗费巨大,且胜负难料。”

户部尚书也忧心忡忡:“如今西线虽暂稳,然大军驻防、使团往来、水师巡弋,耗费已然不菲。

若再于东海开启大规模战事,国库压力骤增。

且跨海补给,路途遥远,风险极高。”

然而,也有将领持不同意见:“陛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那新唐洲沃野万里,金矿丰富,岂因蛮夷抗拒而弃之?我大唐兵锋所指,无坚不摧!

当增派大军,携带更多火器、重弩,一举荡平那‘石像部落’,震慑群蛮,永绝后患!”

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在于:是继续加大投入,以武力强行征服,还是改变策略,尝试以贸易、分化等方式进行渗透和怀柔?

李琰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上的奏报。

他来自后世的思维,让他对单纯的军事征服带来的长期治理成本有着清醒的认识。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然徒恃武力,亦难收长久之效。

朕意已决,对新唐洲之内陆土人,当采取‘剿抚并用,以抚为主’之策。”

他下达了一系列具体指令:

“一,命陈永昌暂停向‘石像部落’方向的一切军事探索和挑衅行为。

固守现有据点,全力展农庄、工坊,积蓄力量。”

“二,增派一艘‘扶桑级’战舰及三艘辅助舰船,携带更多农具、种子、工匠及用于贸易的货物如更精美的玻璃器、丝绸、青铜工具前往望唐堡。

同时,派遣一队精通医术的郎中,携带更多治疗‘沼泽热’及外伤的药材。”

“三,着令陈永昌,挑选机敏通事,携带重礼,尝试与那些与‘石像部落’有仇怨或距离较远的中小部落建立固定联系,以贸易为纽带,潜移默化施加影响,收集情报,甚至可尝试雇佣其战士为辅助。”

“四,命将作监,根据陈永昌所绘草图及描述,深入研究那‘石像’及其可能代表的信仰,或可从中找到其弱点或沟通切入点。”

“五,东海拓殖,转为长期经营之国策。

着户部单独核算,设立‘新唐洲拓殖专项基金’,由皇室和内帑牵头,亦允许民间大商号认股参与,共担风险,共享其利。”

这一系列命令,既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后盾作为威慑,又将重点放在了经济渗透、文化影响和长期经营上,甚至引入了类似后世“殖民公司”

的资本运作模式,以减轻朝廷财政压力。

其深谋远虑和越时代的智慧,令殿中重臣无不叹服。

石像之谜,并未让李琰盲目动用武力,反而促使他制定了一套更为系统、也更具可持续性的征服策略。

然而,就在李琰运筹帷幄于万里之外时,长安东宫之内,一场没有硝烟的“御前斗法”

却骤然升级。

拉什米卡安排去管理太子名下皇庄的一名管事,被人举报“欺压庄户,强占民田”

举报者并非普通百姓,而是几个颇有背景的地方乡绅,他们联名将状子直接递到了京兆尹,并且不知通过何种渠道,将风声透给了与太子妃家族亲近的御史。

这一次,对方准备充分,人证物证看似确凿。

那管事也确实有些跋扈,手脚不算干净。

更重要的是,此事直接牵扯到了太子的“家奴”

和“私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