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4 / 5)

加入书签

p;   李爽在秦王府下立学士馆,招揽谋臣、智士为学士,帮助他处理政务,商讨军情。

    除了尚在长安的苏绰,如卢柔、杨愔、长孙裕、柳虬、李穆等旧臣亦在其中,还有来洛阳之后新收纳的,如卢辩、柳敏。

    他们的品级大多不高,与一众身着朱紫的武勋之臣不同,身上的服饰多是青色。

    看了一眼在廊下吃的差不多的人,这些学士匆匆走进了百尺楼之中。

    李爽将众多学士召集到百尺楼,进行下半场,乃是讨论经济。

    均田制在军事上的体现是府兵制,在经济上的体现则是租庸调制。

    北魏当初颁布均田制时,也颁布了租调制,规定田租(亩四升粟)与户调(绢二匹、绵二斤),以及“增产不增租““增人不增调“等政策。

    北魏为了恢复生产,自然要轻徭薄赋。

    可随着战争失利,为了弥补军费不足,便开始大量增税。在加上洛阳的皇室公卿穷奢极欲,一度为了弥补亏空,巧立名目,不仅想到了酒税、商旅税等新增税种,甚至还想要预征六年租调。

    如此恶政之下,自然会出现大量的逃户,均田制也就败坏了。

    李爽要恢复生产,在关陇晋洛等地实行均田制,并没有多大阻碍。

    可在中原一定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关东的世家实行的是庄园经济,以坞堡为核心,拥有着大量的佃农。他们藏匿人口,缩减丈量土地,暗蓄部曲。

    种种举措,既是在乱世之中的自保手段,也是他们能够在朝堂上立足的筹码。

    李爽没有立刻捅马蜂窝的打算,而是打算先稳固自己的地盘,分发土地之后,实行相应的租庸调制。

    租是交粮,庸是纳绢,调是服役。

    无论是要在各地修建大型工程还是积蓄钱粮为将来南下灭梁做准备,都需要适当的财政制度以及时间的积累。

    乱世之中,比拼的是下限。

    不过,当有一股力量能够统合各大势力,就不一样了。

    以前大家是对立的,那么什么手段都会用,可如今大家是一伙的,那么就是开始卷的时候了。

    制度的推行,考验的各方面的因素是复杂的。

    比如官吏的水平、州郡的状况、百姓的素质等等。

    不过说简单也简单,李爽要抓住的要点只有一个。

    做的比那些世家大族要好就行了。

    比如说,河北世家麾下的佃户一天只能吃两顿,还顿顿都是稀的,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沾一些荤腥,可秦王麾下的领民,不仅一天吃三顿,顿顿稠的,逢年过节还能吃上鱼肉。

    这就够了!

    跟着秦王混,三天吃九顿!

    一旦这朴实的口号传播开来,那么人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