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集:《共生的年轮》(1 / 2)

加入书签

共生的年轮——新石碑立在大树另一侧

老槐树的影子漫过青石板路时,林砚正蹲在树根旁,指尖拂过树皮上深浅交错的纹路。这棵树在村头站了六十年,树干粗得要两个成年人合抱,枝桠间还挂着半块褪色的红绸——那是去年村里老人过寿时系的,风一吹,就跟着树叶沙沙晃,像在跟过往的人打招呼。

“小林老师,碑拉过来了!”村支书王建国的嗓门从巷口传来,跟着是拖拉机“突突”的轰鸣。林砚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土,望向巷口。两辆蓝色拖拉机停在老槐树不远处,车斗里装着一块青灰色的石碑,石碑用帆布裹着,边角露出的石面泛着冷光,与老槐树的温润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林砚来村里的第三个夏天。作为县文化馆派来的文化专员,她的任务是帮村里梳理文化脉络,而这棵老槐树,是村里最珍贵的“活文物”。去年冬天,一场暴雪压断了槐树东侧的一根主枝,修剪枝桠时,村民们在断口处发现了一圈特殊的年轮——那圈年轮比其他年轮更宽,纹路里还嵌着几粒细小的陶片,像是几十年前被风卷进树里的时光碎片。

“得给树立个碑。”第一次跟村支书提这个想法时,林砚手里还攥着那片带陶片的树皮。王建国当时正蹲在门槛上抽旱烟,听了这话,烟杆顿了顿:“树又不会说话,立碑给谁看?”林砚没急着反驳,只是把树皮递过去:“您看这陶片,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村砖瓦厂的东西。那时候这树就站在这儿了,看着砖瓦厂盖起来,又看着村里人种上果树,它是村里的念想。”

王建国盯着树皮看了半天,烟丝烧到了尽头也没察觉。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把烟杆往鞋底一磕:“行,听你的。但碑得立在西边,东边那片地开春要种油菜,别挡着。”

林砚当时没多想,只觉得能立碑就好。可真到了石碑运来的这天,她绕着老槐树走了三圈,心里却犯了嘀咕。老槐树的东侧,树根旁还留着去年断枝的疤痕,疤痕处已经冒出了新的嫩芽,嫩绿的芽尖顶着晨露,像是在努力填补空缺的位置。而西侧的树干更粗,枝桠也更茂密,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在地上织成斑驳的网,网住了几丛长势旺盛的三叶草。

“怎么了小林老师?”王建国见林砚站着不动,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碑就卸在西边吧,我都跟乡亲们说好了,下午就挖坑。”林砚指着树的东侧,声音轻了些:“王书记,您看东边的疤痕,要是把碑立在西边,会不会显得……有点偏?这树是全村的,碑也该对着大家常走的路才对。”

王建国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眉头皱了起来:“东边那路窄,乡亲们平时都走西边的大巷。再说了,开春种油菜,拖拉机要从东边过,碑立在那儿,碍事。”他的话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林砚张了张嘴,却没再反驳——她知道,村里的事,王建国比她更懂实际情况。

石碑卸在西边的空地上时,几个村民围了过来。六十多岁的张奶奶拄着拐杖,伸手摸了摸石碑的帆布:“这碑真沉,得有几百斤吧?”旁边的年轻小伙李阳笑着接话:“张奶奶,这是青石碑,结实着呢,能跟老槐树一起站几十年。”张奶奶叹了口气,眼神落在老槐树上:“我嫁过来那年,这树才碗口粗。那时候我跟你爷爷还在树下乘凉,他给我讲这树是他爹种的……”

林砚站在一旁听着,心里忽然暖了起来。她之前总想着“保护文化”“留存记忆”,却忘了这些记忆早就藏在村民的话里,藏在老槐树的年轮里。就像张奶奶记得树的粗细,李阳记得小时候在树下捉蝉,王建国记得去年暴雪后大家一起抢救树枝的场景——这些细碎的片段,比石碑上的文字更鲜活。

下午挖坑的时候,天忽然阴了下来。乌云从远处的山尖滚过来,风也变得凉飕飕的。王建国看了看天,招呼大家加快速度:“赶紧挖,别等会儿下雨。”几个村民拿着铁锹,一锹一锹地往出铲土,泥土里混着几根老槐树的须根,须根泛着浅棕色,还带着湿润的水汽。

“小心点,别伤着树根。”林砚蹲在坑边,看着须根被小心地挪到一边,心里忽然有个念头冒了出来。她站起身,走到王建国身边:“王书记,咱们能不能在碑上留个小口?把这些须根引到碑的另一边去?”王建国愣了愣:“引根干啥?碑是石头的,根又长不进去。”林砚指着坑里的须根:“根长不进石头,但能围着碑长啊。等过几年,根绕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