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集:《根系互联网》(2 / 2)

加入书签

”计划最需要的能力——如果能将这种感知接入人类的气象监测网络,就能提前预警自然灾害,减少损失。

陈砚得知这个发现后,当即决定启动“根系互联网”的第二阶段实验:将古银杉的根系网络与神农架林区的气象站、防火监测点相连,打造一个覆盖整个林区的“自然预警系统”。他们在古银杉的根系上加装了更多的生物导电环,通过卫星信号将数据传输至林区的监测中心。

实验启动的那天,林野守在屏幕前,看着数据流从林区的各个监测点汇聚过来。古银杉的根须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林区的温度、湿度、土壤状况一一收集,再通过“根系互联网”传输给人类的监测设备。当第一份完整的林区环境报告出现在屏幕上时,林野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报告的末尾,还附着一行来自古银杉的文字:“我看到了很多树,它们在笑。”

然而,实验的顺利并没有持续太久。半个月后,林区突然发生了小规模的森林火灾。监测中心的警报响起时,林野正在实验室里调试设备,她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火灾预警信号,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按照正常的监测流程,火灾发生后,监测点需要十分钟才能将准确位置和火势大小传输至指挥中心,而这段时间里,火势很可能会蔓延。

就在林野焦急万分的时候,屏幕上突然跳出一行来自古银杉的文字:“西边,有火,很小。”紧接着,一个清晰的坐标出现在屏幕上,比监测点传输的数据早了整整八分钟。林野立刻将坐标发给指挥中心,消防队员及时赶到,成功扑灭了火灾,没有造成大面积损失。

事后,林野和陈砚才弄明白,古银杉的根系早已与周围的树木相连,当火灾发生时,附近的松树通过菌根网络将“危险”信号传递给古银杉,古银杉再将信号转化为数据,传输给人类的监测系统。这八分钟的提前预警,正是自然与科技合作的最好证明。

随着实验的推进,“根系互联网”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古银杉不仅能预警灾害,还能监测林区的生态状况——哪里的树木生病了,哪里的动物迁徙了,甚至哪里出现了非法砍伐的痕迹,它都能通过根系感知到,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人类。林区的工作人员都说,古银杉成了他们的“眼睛”和“耳朵”,让守护森林变得更加容易。

这天,林野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位在林区工作了三十年的老护林员。邮件里附了一张照片,照片上,老护林员正坐在古银杉的树荫下,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根系互联网”的监测数据。照片的下方,老护林员写了一段话:“我守了这片林子三十年,以前总觉得自己在跟树‘猜谜语’,不知道它们需要什么,害怕它们受到伤害。现在有了这‘根系互联网’,我好像能听懂树的话了,这感觉真好。”

林野把邮件拿给陈砚看,老教授看着照片,眼眶渐渐湿润。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见到古银杉时,那棵树的主根上有一道深深的刀痕,像是在无声地控诉人类的伤害。而现在,这棵树却成了自然与人类沟通的桥梁,用它的根系编织出一张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网。

傍晚时分,林野来到培养舱前,看着古银杉的根须在营养液中轻轻舒展。她在键盘上输入:“谢谢你,成为我们的路由器。”屏幕上的光点闪烁了很久,最终汇成一行温暖的文字:“我们是朋友,要一起守护家。”

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培养舱上,将根须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条金色的丝线,缠绕着人类的科技设备,也缠绕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林野知道,“根系互联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树加入这个网络,用它们的根系传递温暖与希望,让自然与科技在共生中绽放出更美的光芒。

夜风轻轻吹过实验室的窗户,带来了远处森林的气息。林野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仿佛能听到古银杉的根须在地下轻轻生长的声音,那声音与服务器的嗡鸣交织在一起,像一首跨越物种的交响曲,在寂静的夜里,温柔地诉说着关于守护与共生的故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