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IGFA 变数?委员访华(2 / 5)

加入书签

工艺流程图上醒目的对比数据,“而我们的生物质路径,原料来源于农业废弃物,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生产能耗上,根据SGS的全面评估,比传统路径降低了约42%,碳排放减少超过60%。”

李文博补充道:“关键在于,我们并非简单替代,而是在分子结构上进行了创新设计。通过‘分段催化’和独特的界面复合技术,我们成功解决了生物质前驱体在模量和韧性上的固有短板,实现了性能上的超越。各位请看大屏幕上的实时检测数据……”

委员们围在数据看板前,尤其是穆勒教授和佐藤健一郎,看得格外仔细,不时提出一些非常专业甚至堪称尖锐的问题。

“孙博士,你提到能耗降低42%,这个数据是否考虑了生物质前驱体合成阶段,催化剂制备和回收的能耗?”穆勒教授的问题直指核心。

孙宇不慌不忙,调出另一组详细数据:“穆勒教授问到了关键。我们的计算已包含催化剂全生命周期的能耗。事实上,我们研发的新型生物基催化剂,不仅活性高,其回收再生率也达到了95%以上,进一步降低了环境影响和成本。”

佐藤健一郎则更关注实际应用:“李博士,你提到性能超越,但实验室数据与大规模生产的稳定性往往存在差距。如何保证批量化产品的性能一致性?尤其是在不同气候环境下?”

这个问题恰好问到了“旭遇”曾经攻坚的痛点上。李文博与孙宇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佐藤先生这个问题非常专业。”李文博诚恳地说,“我们确实在从小试到中试,再到规模化试产的过程中,遇到过性能波动的严峻挑战。”他引着委员们走到车间一角的环境监控中心,指着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温湿度、气流组织等数据,“后来我们发现,问题出在放大生产后,车间内部局部微环境的不均匀性上。为此,我们投入巨资引入了这套高精度环境控制系统,对关键工艺区域进行独立调控,确保了反应条件的极致稳定。”

陈遇适时插话,语气带着感慨但也充满自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甚至请出了公司的‘太上厂长’,我父亲,带领一支由退休老工人组成的‘夕阳红巡逻队’,用他们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帮我们找到了那个隐藏在通风管道里的‘湿度魔鬼’。”他将陈平如何发现局部高湿区的故事,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出来。

委员们听完,先是愣了一下,随即都笑了起来。穆勒教授难得地露出了笑容:“很有意思!经验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有时候,最朴素的智慧,往往能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这个小插曲,瞬间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气氛不再那么紧绷。

接着,委员们参观了碳布编织、预浸料制备以及钓竿成型的生产线。看着工人们熟练的操作,精密的模具,以及最终流线型、泛着冷峻光泽的“虎煌4.0”钓竿,委员们不时低声交流,眼中流露出赞赏。

在“掠食者·破浪·盾”的组装线,王小虎正带着工人进行最后的质量检测。他拿起一支成品竿,随手做了几个刺抛、挥收的动作,动作流畅,竿身划破空气发出“嗖嗖”的轻响,充满了力量感。

“王厂长,可以试试吗?”那位来自美国的委员,一位身材高大的前职业钓手,忍不住手痒。

“当然!”王小虎瓮声瓮气地笑着,将钓竿递过去,“随便试!俺们这竿子,腰力足,回弹快,耐造!”

美国委员接过钓竿,掂量了一下,又空挥了几下,感受着重心和平衡,眼中闪过惊讶:“wow!这手感……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重心设计非常出色,长时间作钓应该很轻松。”他尝试做了一个发力刺鱼的动作,竿身瞬间弯曲成一个完美的弧度,随即迅速回弹,几乎没有多余的晃动。“Amazing!(不可思议!)这腰力……确实厉害!”

其他委员也纷纷轮流上手体验,就连一向严谨的穆勒教授,也拿着钓竿仔细查看了导环的镶嵌工艺和竿身的涂装细节,微微点头。

考察的第二站,是吴建国教授坐镇的联合实验室。

实验室内,各种高精尖仪器无声运转,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穿梭忙碌。吴教授早已等候多时,见到委员们,他迎了上来,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中闪烁着老派科学家的执着与热情。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