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京华初啼与暗潮涌动(1 / 4)
公元2oo5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更早些。
省城红星厂区角落的“旭遇”
基地,仿佛一株吸饱了阳光雨露的藤蔓,以前所未有的度蓬勃生长,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
省级“专精特新”
企业的光环尚未褪去,一股更宏大、更激昂的创业激情已然在每个人胸中澎湃——自主品牌“遇龙”
钓竿的研与北京国际新材料博览会的参展筹备,如同两架并驾齐驱的马车,牵引着“旭遇”
冲向更广阔的天地。
基地一角,原本堆放杂物的仓库被彻底清理改造,挂上了“遇龙钓具研中心”
的崭新牌子。
这里成了程老爷子的“新战场”
。
老爷子一改往日闲云野鹤的做派,几乎天天泡在车间里,身上沾着碳粉和树脂,手里不是拿着卡尺测量竿坯壁厚,就是闭着眼细细感受竿梢传来的细微振动。
“这里,腰力过渡还不够顺滑!”
程老爷子指着图纸上一个参数,对围在身边的孙宇、李文博和王小虎说道,语气不容置疑,“碳布缠绕的预浸料角度要再调整o5度,让力量从竿腰到竿梢的传递更线性。
一根好竿子,讲究的是‘力由地起,节节贯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孙宇飞快地记录着,眉头紧锁,大脑飞运算着角度变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李文博则拿起计算尺,复核着数据,确保工艺可行性。
王小虎咧着嘴,虽然有些参数听得云里雾里,但老爷子说的“手感”
他懂,在一旁摩拳擦掌:“老爷子您放心,您指哪儿,俺打哪儿!
这缠绕机的参数,俺保证调得一丝不差!”
陈遇站在不远处,看着这老中青三代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倾注心血,心中感慨万千。
前世,他沉迷渔乐,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味追求昂贵装备,从未深入理解一根钓竿背后蕴含的材料学、力学和工艺美学。
重生归来,他带着悔悟与求知欲,从最基础的材料研做起,如今竟能亲手参与创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端钓竿,这种成就感,远非前世任何一次“爆护”
所能比拟。
“遇仔,”
程老爷子招手叫他过去,拿起一支刚刚完成初步打磨的“遇龙”
试验竿递给他,“你来试试,这是按第三版方案调的,感觉比之前那支如何?”
陈遇接过钓竿,入手的第一感觉是极致的轻量化,比市面上同尺寸的进口高端竿至少轻了15。
他走到车间特意留出的测试区,对着空中模拟抛投、刺鱼、控鱼的动作。
竿身弯曲的弧线流畅而富有弹性,回弹迅,力反馈清晰,一种“人竿合一”
的默契感油然而生。
“师父,手感提升非常明显!”
陈遇难掩兴奋,“尤其是中段腰力的支撑,比上一版强了很多,感觉能扛住更大的冲击。
就是竿梢的灵敏度,好像还可以再极致一点?”
“哈哈,好小子,感觉够敏锐!”
程老爷子满意地拍拍他的肩膀,“竿梢的微调是最后一步,也是最考验火候的。
既要保证信号传递不丢失,又不能因为太敏感而影响抛投稳定性。
这需要反复测试,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
就像炒菜,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出来了。”
老爷子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追忆,“当年我跟东丽那几个老师傅切磋,他们就常说,顶尖的钓竿,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我们现在有‘虎煌’这么好的料,就差这最后一点‘艺术’的火候了。”
正说着,林莉拿着文件夹匆匆走来,脸上带着一丝忧色:“陈遇,北京展会组委会刚来最终确认函和展位图。
我们的位置……不太好,在5号馆最里面的角落,面积也只有标准展位大小。
我打听了一下,好的位置都被那些国际大牌和国内老牌企业提前预订了。”
陈遇接过图纸看了看,位置确实偏僻,人流恐怕会是大问题。
但他脸上并未露出太多失望,反而笑了笑:“角落有角落的好处,清静,正好适合我们这种需要深度交流技术的企业。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