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新装备的轰鸣与宽带带来的新世界(4 / 5)
plc的通信协议(可能是odb、profib等),编写专用的数据接口驱动,确保温度、压力等实时数据能够高、准确、稳定地从罐体传输到电脑屏幕上进行显示和记录,并能精准地接收和执行从电脑送的复杂多段压力-温度控制指令。
他几乎沉默地穿梭在罐体、控制柜和电脑之间,只有闪烁的示波器屏幕和屏幕上滚动的代码,揭示着他大脑内高进行的逻辑运算。
电流的嘶鸣、液压泵的启动与卸荷、扳手的敲击、技术术语的中英文交锋、以及时而激烈时而沉思的讨论……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挑战的味道。
经过两天近乎不眠不休的协同奋战,新热压罐终于完成了第一次空载试运行。
控制屏幕上,温度和压力曲线相对平稳地沿着预设轨迹行走,各项关键指标基本达到预期。
设备厂带队的老师傅擦了把汗,对陈遇和孙宇他们说:“行了,小伙子们,这大家伙的硬件总算服帖了。
但它就像一匹好马,筋骨强了,但性子烈,能不能跑出千里,跑得稳当,还得看你们骑手的驾驭功夫了。
里面的门道深着呢,慢慢摸吧!”
老师傅的话一语成谶。
真正的挑战,此刻才真正开始。
拥有了更精密的设备,并不意味着立刻就能生产出更高性能的产品,反而像得到了一把更锋利也更难驾驭的双刃剑。
他们对工艺参数的控制必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精细程度。
任何微小的偏差——无论是原料配比小数点后第三位的波动、纤维预处理时微乎其微的湿度差异、还是压力-温度曲线上升下降率设置的微小不当——都可能被这台极其敏感的“工业巨兽”
放大,导致整炉产品性能不达标,甚至出现开裂、变形等致命缺陷,损失惨重。
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就此展开。
孙宇和李文博构成了强大的“理论分析与数据挖掘组”
,埋于海量实验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试图从每一次成功与失败的蛛丝马迹中寻找内在规律,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预测工艺窗口。
张伟是“控制系统与算法优化的大脑”
,他需要根据前方反馈的数据,不断微调控制算法的pid参数,编写更复杂的自适应控制逻辑,让这台钢铁巨兽的“舞步”
更加精准、平滑。
陈遇是“总指挥与决策者”
,需要综合技术可行性、成本、时间等因素,做出最终判断。
毛蛋是“后勤大总管与质量守门员”
,严格把控着每一批物料的精确投入,并开始建立基于新检测设备的原料入库检验标准。
王小虎和赵强是“前线保障营”
,努力保证着原料预处理的质量稳定和供给及时。
林莉则挥了女性特有的耐心和细致,成为了“席数据记录官”
,将每一炉的实验条件、设备参数、过程现象(甚至包括异常声音、气味)和最终的性能检测结果,都事无巨细、清晰准确地记录在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极其宝贵的原始数据库,为分析提供了坚实基础。
周凯则在处理完网络危机后,开始尝试利用新开通的网络渠道,收集行业资讯、潜在客户信息,甚至摸索着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网页来介绍“旭遇”
和“虎煌”
。
失败、分析、调整、再失败、再调整……这个循环变得比以前更加频繁,对团队的技术功底、耐心、心志和资金承受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但这一次,团队中没有人气馁,没有人抱怨。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手中握有的武器已今非昔比,他们透过网络看到的视野已更为广阔,更重要的是,他们最强大的技术大脑——孙宇和张伟就在现场。
问题可以随时在白板上展开激烈争论,算法可以立刻修改并下载到控制器验证,传感器信号可以当场测量分析,不必再经历漫长的信件往来或代价高昂且低效的长途电话沟通。
这种高效的、面对面的、即时的技术互动,极大地加了试错和学习的进程。
夏夜深沉,闷热依旧,但“旭遇”
工作室里常常依然灯火通明,成为这片老旧厂区里最晚熄灭的星光。
新热压罐低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