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抛竿艺术 精准与优雅的追求(1 / 2)

加入书签

培训第四天,课程进入基本功训练——抛竿技巧。

程晓风开宗明义:在台钓体系中,我们使用齐竿线组,这意味着主线的长度与竿长基本一致。

这种配置下,理论最大抛投距离为竿长+主线长+子线长+臂展,但实际有效作钓距离要短得多。

他先用图示详细解释了台钓抛投的物理极限:

以45米竿为例:竿长45米+主线45米+子线o3米+臂展o8米=理论最大抛投距离1o1米。

但实际有效作钓距离通常没有1o1米,因为需要去除水的深度。

程晓风特别强调:在齐竿线配置下,任何宣称能抛出12米以上距离还保持精准度的说法都是不专业的。

物理规律和实际操作条件决定了这个极限。

培训使用的标准竿为45米碳素手竿,配45米齐竿线和o3米子线。

程晓风设定的第一个考核目标是在9米处直径5o厘米的圆圈内精准抛投。

他详细分解台钓齐竿线抛投动作要领:

站姿:正对目标点,双脚自然分开,重心微向前;

持竿:右手握竿柄,拇指轻压线轮;

引竿:竿梢后引至2点钟方向,注意线组不能触地;

力:手腕力为主,小臂辅助,利用竿身弹性;

送竿:饵料飞出后,竿梢要随饵送出的轨迹,确保落点精准。

程晓风现场演示:使用45米竿配齐竿线,连续十次将饵料精准抛入9米处的目标圈,最大偏差不过2o厘米。

齐竿线抛投的关键在于对力大小和时机的精确控制。

下午实操课开始。

多数学员次接触齐竿线抛投,出现各种问题。

程晓风耐心指导:注意手腕力的分寸!

保持动作的一致性!

轮到陈遇时,他使用的也是45米标准训练竿配齐竿线。

只见他站定后微微闭眼,似乎在回忆什么,然后引竿、手腕轻抖、送竿,动作行云流水。

第一竿精准落在1o米目标圈中心,饵料入水轻盈,几乎没有水花。

程晓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继续。

陈遇连续十竿,全部落在目标圈内,最大偏差不过1o厘米。

更难得的是,每次抛投的动作完全一致,仿佛机械般精准。

程晓风增加难度:换用54米竿配齐竿线,目标1o米处直径4o厘米目标圈。

陈遇接过新竿,先空挥几下感受竿子的调性和重心,然后第一竿稍有偏差,落在圈外3o厘米处。

他微微点头,似乎已经摸清这根竿的特性。

从第二竿开始,再次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连续九竿全部命中目标。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的适应度。

程晓风又让他换用36米短竿,目标7米处小圈。

陈遇同样是第一竿试探,之后立即调整到位,展现出恐怖的肌肉记忆和空间感。

你练了多久?程晓风忍不住问。

从六岁到十岁,每天晚饭后练习两小时,风雨无阻。

陈遇平静回答,开始用竹竿,后来换成玻璃钢竿,现在用碳素竿。

虽然持感不同,但只要试过一竿,就能掌握它的特性。

程晓风震惊了。

这意味着这个少年已经完成了近三千小时的专项训练!

这种训练量甚至过了很多专业钓手。

他最后测试陈遇在恶劣条件下的表现:3级侧风,使用不熟悉的63米长竿。

陈遇通过调整站姿和力角度,依然保持了很高的命中率。

你的抛投已经越了技术层面,达到了人竿合一的境界。

程晓风评价道,最难能可贵的是你对不同钓竿的瞬间适应能力——这是数千小时训练形成的深度肌肉记忆。

课程结束后,程晓风留下陈遇:我从业四十年,从未见过有人在这个年纪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如果你愿意接受专业指导,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陈遇保持着一贯的沉稳:谢谢程老师,这是我最大的爱好,但我还需要以学业为重。

这个回答让程晓风既遗憾又欣赏——懂得取舍,方成大器。

回驻地的路上,毛蛋兴奋地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