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章 自研还是字研?(3 / 4)
bsp; 一、制造工艺的“代差疑云”:短短三年,为何能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得如此之快?
二、研发周期的质疑:华为从海思 K3V2(2009年)到麒麟 970(2017年)用了整整 9年,期间还经历过多次“翻车”;而米岸芯昇短短 5年就实现迎面赶超?
三、“公版架构”到底算不算自研?
甚至还有许多人恶意揣测,认为这些评测机构被小米和米岸芯昇“投喂”收买了。
最终,米岸芯昇联合发表了一篇声明以正视听,标题尽显霸气——《你们做不到,不代表我不可以!》:
「一、关于制造工艺“代差疑云”的说明米岸芯昇自 2011年筹建之初,即明确“跳代攻坚”战略,在张汝京、梁孟松等半导体专家主导下,跳过 32nm节点,直接攻关 22nm/14nm工艺。
核心突破源于两方面支持:
科研合力:梁孟松博士先后在台积电和三星有过丰富的芯片研发经历和成果,以他为首的米岸芯昇技术专家团队,包括台积电、三星、海思前核心技术骨干,人数接近 500名。
并且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复旦大学等机构,集中突破光刻胶、EDA工具等“卡脖子”环节;
百亿级持续投入:小米集团与彼岸集团五年来累计投入超 300亿人民币,保障研发连续性;
二、关于研发周期的质疑华为海思“9年迭代”与米岸芯昇“5年突破”的本质差异在于:
技术代际起点不同:米岸芯昇起步于 45nm量产线,直接承接成熟设备与专利;
生态链反哺:小米家电生态链百万级订单支撑产线爬坡,快速摊薄研发成本;
三、关于“公版架构”与自研的定义玄戒 O1并未采用 Arm的 CSS(定制子系统解决方案)服务,网络上传言纯属无稽之谈。
而是采用了 Arm授权的最新 CPU与 GPU IP,整个多核设计、系统互联、后端物理实现,全是独立完成。
它不是一个被 Arm“代工”的芯片,更不是“贴牌”,而是完全自主设计的玄武框架:自主设计总线互联与缓存架构,性能优化 40%;
NPU全自研:独立神经网络单元超越同期公版方案;
国产 EDA工具链:实现从设计到封测的全流程可控。
接下来米岸芯昇更加坚定了芯片设计这个方向,质疑只会让米岸芯昇的科研能力更强大!」
由于米岸芯昇与 ARM还处于合作状态,不便直接出面。
最终由小米出手,通过英国分公司向当地法院起诉该机构发布虚假或误导性言论,侵犯名誉权。
巧合的是,ARM官网上那篇引起争议的文章突然消失了,仿佛从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