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融合(1 / 2)

加入书签

杨元嗣第二天一直睡到日上三竿,想了昨夜的荒唐,腰还有些疼。

他发现娜仁居然给他拿了一套丝绸衣服,这在达旦部落属于实实在在的奢侈品了。

刘十三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他和二十多个武艺高强的侍卫就住在杨元嗣旁边的帐篷里,充当他的宿卫。

李重山拿着一袋子马奶酒,一边喝一边皱眉。

刘十三笑道:“如何?别有一番风味吧?”

李重山摇了摇头,说道:“不十分好喝。”

杨元嗣不愿意去管他们喝什么酒,他现在最想搞清楚的是达旦部和泰赤乌部之间的战争到底是什么情况。

不远处的帐篷旁边,花荣正在指挥着军卒们将一捆捆箭挑挑拣拣。

杨元嗣感到奇怪,上前一看,原来是回收回来的箭支。

登州的箭跟草原上的完全不一样,草原缺铁,箭头要小的多。

杨元嗣的骑兵为了追求破甲效果箭簇比普通的尖锐且坚固,杨元嗣的箭簇更是特制的精钢。

这种箭在草原上可没法补充,花荣本打算嘱咐卓鲁将这些箭收拾起来。

只是他想不到草原上本来就有这个规矩,他们早就将箭从尸体上拔了出来。

登州的箭矢也非常好辨认,花荣带着军卒们将自己的箭挑了出来。

杨元嗣看着一片忙乱的营地,心中感叹。

草原上的部落装备如此落后,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不得不南下抢劫。

只有中原王朝彻底烂到了骨子里的时候,他们才有入主中原的机会。

还没等杨元嗣往深处想,卓鲁就在远处朝着他招手。

卓鲁旁边跟着商倌,两个人这才能无障碍的交流。

随着卓鲁的介绍,杨元嗣慢慢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也对草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漠北和漠南草原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就生活着无数的游牧民族。

千年以来他们的名字可以是匈奴、蒙古、契丹等等,但是生存模式是一样的。

草原上多的是牛羊,少的是盐铁和其他的必须生活物品。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跟中原王朝正常的进行贸易,另一个就是直接南下抢劫。

当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贸易往来不失为一种解决需求的好方法,但是这点儿贸易量远远解决不庞大的需求量。

于是抢劫反而成为了一种常态,形成了一种不抢不是草原人的逻辑。

生存环境的残酷和生活物资的短缺就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草原上的人口承载能力太有限了。

游牧民族比农耕民族更是要靠天吃饭,有可能一场白毛雪就能够让草原人口减少一半。

所以在草原上能够生存下来是相当困难的,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所有的部落都要抢占水草最丰美的牧场,尽量多的扩大自己部落的人口。

这就带来了部落之间无休止的残酷厮杀,互相合并。

这并不是哪一个部落出了一代雄主,想要有一番作为,而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其实草原和中原都一样,只要是土地养活不了过多的人口,自然会有一种平衡机制起作用。

契丹部落是这一百来年上草原的霸主,他们强大的实力镇压着其他的部落,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现在这种平衡已经完全被打破了,辽国的势力已经日薄西山,据说连西京也守不住了。

大辽的西南诏讨司耶律盆都大王,帐下有十万精兵,眼睁睁的看着西京被围都不去支援,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本来那些被辽国压制的各部落的强者也都蠢蠢欲动,这就像是黑暗森林法则。

谁动手早,能够扩张自己的体量反而能够使潜在的敌人不敢轻易对你动手。

泰赤乌部的首领就是这么想的,他刚吞并了几个小部落,就开始向着达旦部下手了。

如果没有杨元嗣的相助,很难想象两个部落之间胜负的结果如何。

但是事情没有如果,泰赤乌部首领化作了草原上的一堆黄土,整个家族也被屠戮殆尽。

草原上没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讲,大家臣服的是绝对的王者。

朝秦暮楚,改换门庭也没有什么丢人的,弱肉强食才是法则。

卓鲁一边跟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