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青川速度(1 / 2)

加入书签

青川县这个在江南省版图上,长久以来都如同一个不起眼注脚的存在,正以一种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速度,发生着剧变。

想要理解这场剧变的深刻程度,首先必须理清它过往的底色。

青川县,地处江南省西南部丘陵地带,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下辖八镇四乡,户籍总人口41.7万人,常住人口约33万。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口流出县。

其地理特征,是“七山二水一分田”。

境内多山,耕地稀少且零碎,严重制约了传统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人文方面,历史上曾是重要的驿道和军事要塞,民风相对彪悍,宗族势力影响深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张、钱两家黑恶势力得以盘踞数十年的土壤。

经济结构上,过去的青川只有两大支柱。

第一支柱,是矿产。 以煤炭和石灰岩为主,贡献了往年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工业产值和接近一半的财政税收。

但这种依赖,是粗放且致命的。

无序开采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而随着国家对环保政策的收紧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这条支柱早已摇摇欲坠。

第二支柱,是劳务输出。

每年有近十万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前往东部沿海的工厂和工地。

他们用汗水换回的汇款,是支撑县域消费市场的基石。

但这背后,是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以及整个县城经济活力的严重缺失。

反映在数据上,则更为直观。

林远上任前的最后一个财年,青川县的全年GDP总量为152.3亿元,在全省67个县(市)中,排名倒数第三。人均GDP仅为4.6万元,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财政收入: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仅为8.1亿元,但财政支出却高达35.4亿元,超过27亿元的巨大缺口,完全依赖省市两级的财政转移支付。这是一个典型的“吃饭财政”。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农业)占比18.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比43.5%(其中矿业占35%),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38.3%。结构极不健康,缺乏新的增长点。

这就是林远接手时的青川是一个暮气沉沉、财政困窘、产业落后、民心涣散的烂摊子。

然而,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一份由县统计局联合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经过三轮交叉核对后,最终呈报到省发改委的经济数据报告,在江南省的经济决策圈内,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截至第三季度末:

青川县前三季度GDP总量已达175.6亿元,同比增长35.7%!

这个增速,不仅位列全省第一,更是第二名的近两倍。

按照这个趋势预测,全年GDP总量将历史性地突破230亿大关,一年时间净增近80亿!

财政收入: 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112%!

首次实现了单季度财政收入超越十年前的全年总和。

更关键的是,税收收入占比,从过去的不足60%,跃升至85%,财政“造血”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同比增长14.1%,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长18.3%,两项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

这份堪称“奇迹”的数据报告,让所有拿到它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都感到了匪夷所思。

很快媒体的“长枪短炮”,便对准了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

最先嗅到味道的,是省内官媒《江南日报》。

他们派出了最资深的首席记者,带队在青川进行了一周的深度调研,最终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一篇名为《“青川奇迹”背后的发展密码》的系列报道。

报道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从工业升级,到营商环境,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旅实践……

报道将青川的变革,提升到了“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高度。

这篇报道,如同打开了舆论的闸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