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祭坛上的牺牲:血与火的祷辞(2 / 4)

加入书签

身体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岩伯感受到身后传来剧烈的颤抖,他布满老茧的手下意识地紧紧抓住了小玉瘦弱的肩膀,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自己也屏住了呼吸,目光死死盯着那渗血的泥土——牺牲的血,必须被大地彻底接纳,这关系到部落整年的运势!一丝差错都不能有!

一只接一只的公羊、黑猪被牵上牺牲石。石刃每一次落下,都伴随着一道刺目的血光和短暂而剧烈的挣扎。牺牲石已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令人作呕的血池。流淌的血液汇聚成小溪,在祭坛表面蜿蜒,最终被中央一个特意留出的凹槽引入地下深处。每一次血刃落下,巫咸的吟唱声就高亢一分,脸上的油彩在血光和烟火映衬下,显得越发狰狞诡秘。他手中的墨玉钺高高扬起,仿佛将这血腥的献祭之力引向苍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族长禹始终面无表情地注视着这一切,如同磐石。只有离他最近的人,才能从他微微抿紧的嘴角和眼底深处一闪而过的、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中,窥探到一丝端倪——是坚定?是无奈?还是对眼前这用生命换取生存的残酷仪式的某种……疲惫?他的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屏息凝神的人群,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刻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神灵的绝对敬畏。这份敬畏,此刻正通过祭坛上的血腥,源源不断地汇聚到他和巫咸的身上,凝结成一种无形的、令人窒息的权力巨网。他知道,部落需要这份力量来凝聚人心,对抗未知的灾祸和饥馑。但看着那些喷溅的、温热的生命之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在他内心深处盘旋——这血流的代价,是否终有尽头?

动物牺牲制度化(新石器晚期普遍现象): 考古发现大量祭祀坑(如陶寺遗址、良渚遗址),内有大量完整或部分猪、牛、羊骨骼,显示牺牲种类、数量有严格规定(“牲牷肥腯”)。

人牲现象初现(争议性存在): 部分高等级祭祀遗址(如江苏新沂花厅墓地)发现非正常死亡年轻个体与珍贵玉器、祭器共存,推测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需谨慎解读)。

祭坛建筑规范化(良渚莫角山台城): 大型人工夯土台基成为固定祭祀场所,牺牲处、燎祭处、玉器埋藏点等功能分区明确,体现仪式程序化。

巫祝阶层专业化与神权强化(大汶口、良渚文化): 玉钺、玉琮等特殊玉器几乎被祭司阶层垄断(如反山M12大量玉器),成为沟通天地的专属法器,其解释权赋予至高权威。

血腥的牺牲仪式结束,祭坛上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血腥气。牺牲石上的污血很快被清理,冲洗的水流混着血水渗入泥土,留下更深沉的颜色。接下来进行的,是相对“温和”的“瘗玉”仪式——将承载着部落祈愿的珍贵玉器,深埋入祭坛之下特定的“玉坑”中,作为献祭给天地神灵的永恒信物。

岩伯带着小玉和另外几个玉作坊最核心的学徒,捧着几个用新剥下的兽皮小心包裹的木盘,神情肃穆地走上祭坛。木盘里,是他们历时数月,倾注了所有技艺和虔诚制作出的顶级玉礼器:一枚打磨得浑圆光润、几乎看不到任何瑕疵的玉璧,象征着“天圆”;一方刻画着繁复兽面神徽、威严厚重的玉琮,象征着“地方”;还有几件较小的玉钺、玉璜等。

族长禹和巫咸亲自站在玉坑旁监礼。岩伯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内心的紧张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为了让这些玉器赶在春祭前完成,作坊里几乎耗尽了最后一点像样的玉料储备,甚至……他不敢深想。他示意学徒们将木盘呈上。

巫咸走上前,伸出枯瘦、涂抹着油彩的手指,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庄重,逐一检视盘中的玉器。他的目光如同冰冷的刻刀,划过玉璧完美的弧线,审视玉琮上每一个细微的刻痕。当他的手指触碰到一枚作为玉琮核心配件的玉珠时,动作突然微妙地顿住了。

这颗玉珠,正是小玉在那个被师傅责骂后偷偷练习的小玉片之一!它原本是块不成器的边角料,颜色偏灰白,布满了细小的天然纹理。为了掩盖这些“瑕疵”,使它看起来更像一块“纯净”的祭祀玉,岩伯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不得已采用了取巧的手段——他用一种从某种特殊植物根茎中熬煮出的、接近玉色的粘稠胶液,反复涂抹在玉珠表面,掩盖了大部分纹理,又用极细的石粉进行了抛光处理。在昏暗的作坊灯火下,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