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 帝国的荣光(3 / 5)

加入书签

/p>

魏相正在批阅公文,眉宇间凝聚着忧虑国事的沉郁。

画师恭敬请求。

魏相放下笔,神情略显疲惫却带着拒人千里的刚正:“画吧,不必拘礼。”

画师凝神观察这位铁腕丞相:额头宽阔,皱纹深刻如犁痕,法令纹如刀刻,嘴唇紧抿,眼神锐利而略显疲惫,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忧劳国事的沧桑。

画师小心翼翼地在绢帛上勾勒,力求捕捉那如山岳般沉稳又带着千钧重担的神髓。

他们前往博阳侯府(丙吉封爵)。

丙吉正坐在暖炉旁读书,神态安详平和。

见到画师,他温和地笑了笑:“辛苦诸位了。”

画师们感受到一种如春风般的温暖。

他们描绘丙吉:面容清癯慈和,须已白却梳理得一丝不苟,眼角有深深的鱼尾纹,那是常年微笑留下的痕迹。

眼神深邃而充满仁悯,仿佛能包容世间一切疾苦。

画师特意捕捉了他低头看书时,那充满长者智慧与温情的侧面轮廓。

在杜延年府中,这位历经宦海浮沉的太仆(掌管皇帝车马礼仪)显得平和通达。

画师描绘他圆润而富态的脸庞,目光沉稳中带着洞察世事的通透。

宗正刘德(掌管皇族事务)则一派儒雅学者的风范,画师着重刻画他手持书卷、眼神专注的学者气质。

少府梁丘贺(掌管皇家财政)因精通《易经》而闻名,画师捕捉他清瘦面容上那份学者特有的专注与睿智。

太子太傅萧望之是当世大儒,端坐讲学时,神情庄重肃穆,目光炯炯有神,胡须梳理得一丝不乱,尽显一代帝师风范。

画师深知这是未来储君的老师,每一笔都带着敬畏。

画师们的最后一站,是那座简朴得近乎清寒的典属国(主管外交)官舍。

他们见到了传奇的苏武。

当这位须尽白如雪、身躯枯瘦但腰杆依然挺直如荒漠中千年不倒的胡杨的老人出现在画师面前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岁月的风霜和十九年贝加尔湖苦寒牧羊的折磨,在他脸上刻下了最深的烙印:深刻的皱纹如同大地的沟壑,皮肤粗糙黝黑,嘴唇因长期干裂而显得苍白微颤。

“老朽苏武,拜见典画。”

他的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

“不敢当!

苏公折煞小人了!”

画师们慌忙行礼。

一位年长的画师声音哽咽:“苏公持节不屈,气贯长虹,实乃我辈楷模!

今日能为苏公画像,三生有幸!”

苏武平静地坐下,目光望向虚空,仿佛穿透了墙壁,又回到了那风雪弥漫的北海(贝加尔湖)。

画师们怀着无比的崇敬,小心翼翼地落笔。

他们画他嶙峋瘦骨撑起的宽大衣袍,画他霜雪般的须,尤其聚焦于那双眼睛——那浑浊的眼球深处,仿佛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焰,沉淀着十九载不屈的孤独与信念,那是天地间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

更有一位细心的画师,遵照宣帝特别的口谕,在苏武画像的显着位置,郑重其事地画上了那根早已褪色却象征永恒的使节——节旄尽落,光秃秃的竹杖,在老人手中紧握着,仿佛比千钧还重。

冬日暖阳透过麒麟阁高高的窗户,斜斜地照射进来,映照着阁内忙碌的身影和渐渐成形的十一幅巨大人像底稿。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矿物颜料的特殊气息以及木头、绢帛的味道。

画师们屏息凝神,在巨大的绢帛上进行最后的上色和细节刻画。

每一次落笔,都带着朝圣般的虔诚。

本章警示:当笔尖触碰绢帛,画匠描摹的不只是容颜,而是将铁血丹心铸成不朽丰碑——那些被历史记住的面孔,无不浸透着对信念的执着与对家国的至诚。

3:麒麟永耀,昭昭其名(公元前51年冬末)

吉日已定。

麒麟阁内外,被彻底清扫装饰一新。

巨大的功臣画像,经过画师们呕心沥血的创作和最后的装裱,已然悬挂于阁内三面高墙之上。

十一幅巨像,或威严如山,或儒雅如风,或刚烈如火,或沉稳如渊,或悲壮如歌,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汉中兴群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