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 帝国的荣光(1 / 5)

加入书签

麒麟阁十一功臣-帝国的荣光(公元前51年)

1:盛世追思,丹青重诺(公元前51年冬)

长安的初雪,细碎而安静地落在未央宫层层叠叠的琉璃瓦上,将这座帝国的心脏装点得肃穆庄严。

宣室殿内,暖炉散着松木的清香,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然而,汉宣帝刘询的心中,却涌动着一股难以名状的暖流,这暖流并非炉火带来的,而源自他对帝国过往二十余年峥嵘岁月的深切回望。

他站在巨大的舆图前,手指缓缓划过帝国的疆域:东至大海,西逾葱岭,北控大漠,南抚百越。

这广袤的版图,这来之不易的“昭宣中兴”

的繁华景象,岂是他一人之功?宣帝的目光变得深邃,那些模糊又清晰的身影,一个个浮现在眼前:有的如山岳般沉稳,有的如烈火般刚烈,有的如流水般润泽无声。

“陛下,夜深了,该安歇了。”

老内侍轻声提醒。

宣帝没有回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朕睡不着啊。

去看看库房里那些旧日的奏疏……嗯,就是元康、神爵年间(宣帝年号)的。”

老内侍很快捧来几个沉重的漆盒。

宣帝亲手打开,顿时,一股陈旧的墨香和纸张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卷帛书,缓缓展开——那正是几十年前霍光废黜昌邑王刘贺、拥立自己这个“流落民间”

的皇曾孙为帝的联名奏疏!

上面的签名,有些墨迹已淡,有些名字的主人早已作古。

他的指尖颤抖着抚过那些名字:丞相杨敞、大司农田延年、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前将军韩增、御史大夫丙吉……一个个名字,仿佛带着温度,唤醒了他尘封的记忆。

他想起了即位之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夜晚,是霍光如定海神针般站在自己身边,力排众议,稳定了朝局。

这位权倾天下的“大司马大将军”

,将自己的威势化作他坐稳帝位的基石。

纵然霍光生前权势滔天,甚至令年轻的自己也不得不心存忌惮,但宣帝此刻心中唯有叹息与感激:没有霍光的决断与支撑,何来今日的自己?

他的目光扫过奏疏上另一个熟悉的名字——张安世。

影像清晰起来:霍光每一次雷霆般的决策背后,似乎总能看到张安世那谨慎低调、如同影子般默默处理着庞大帝国具体政务的身影。

他像最精密的齿轮,确保着霍光这台庞大权力机器的高效运转,又在霍光身后,以老成谋国之力,稳稳托住了初掌大权的自己。

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忠诚和实干,此刻想来,尤为珍贵。

“丙吉……”

宣帝喃喃念出这个名字,心头涌起一股特殊的暖流。

当年襁褓之中,被卷入祖父戾太子巫蛊之祸,命悬一线,正是时任廷尉监的丙吉,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拒不执行处死皇曾孙的命令,还设法找来两个女囚用乳汁偷偷喂养他。

这份再造之恩,宣帝永铭于心。

即使后来身登大宝,丙吉也从未以此居功,依旧兢兢业业,为国尽忠。

还有那位白苍苍却忠勇不减的老将军赵充国。

宣帝眼前浮现出金城塞外(今甘肃兰州西北)的风沙。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羌叛乱,烽烟四起。

朝堂上充斥着浮躁的“战决”

声浪,唯有老将军赵充国力排众议,上书《屯田十二便》,坚持“以逸待劳,屯田固守,分化瓦解”

的战略。

宣帝还记得自己当时的犹豫与反复,甚至下诏斥责赵充国迟疑不前。

然而,这位老将顶住了巨大压力,反复上书陈说利害,最终用无可辩驳的胜利——平定羌乱,同时为国家节省了亿万军费,证明了他那看似“迟缓”

的战略是何等高瞻远瞩。

老臣魏相那刚正不阿的身影也清晰起来。

宣帝记得自己初掌权柄时,霍氏家族余威尚存,群臣多缄口不言。

唯有时任丞相的魏相,如同不畏强权的谏官,屡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痛陈霍氏家族奢僭不法及其党羽为祸之烈,言辞犀利,掷地有声。

正是魏相的刚直,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