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老将的远谋(4 / 5)

加入书签

p>奏疏以近乎悲壮的口吻结尾:“臣得奉明诏,出军塞外,引军远击,虽能得虏牛羊数十万头,然终不足以倾覆其根本,徒耗国力!

不如罢骑兵,留兵屯田,待其自毙!

老臣不惜残年,惟陛下圣裁!

若朝廷固执前议,老臣愿亲率本部,独当一面,屯田湟中,成败自担!”

长安未央宫再次被赵充国的奏疏点燃!

这一次,争论更加激烈。

主战派依旧占据多数声音,攻击赵充国“固执己见”

、“目无君上”

、“畏战养寇”

然而,宣帝的态度却悄然生了变化。

他深夜独坐宣室,一遍遍阅读赵充国的奏疏,细细咀嚼着其中每一笔详尽的账目、每一个冷静的分析、那份老臣为国的拳拳之心和敢于担当的孤勇。

尤其是那句“罢骑兵,留兵屯田,待其自毙”

和“老臣愿亲率本部,独当一面”

,深深触动了他。

就在争论僵持不下之际,一封来自前线的紧急军报如同及时雨般送达:羌人内部因汉军长久驻扎不动、屯田步步推进而心生疑惧,已有零星部落悄悄派人前来接触试探,打听归降的条件!

宣帝猛地站起身,眼中爆出明亮的光芒!

赵充国的判断,正在被事实印证!

他不再犹豫,力排众议,做出了决断:“传朕旨意!

准赵充国所请!

罢骑兵,留弛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万人,于湟中要害之地屯田!

命赵充国统筹屯田及招抚事宜!

前线诸军,皆听其节制!”

金口玉言,乾坤定鼎!

湟水谷地的盛夏,终于迎来了不一样的生机。

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出现了整齐划一的田垄。

来自淮阳、汝南的士兵们,脱下厚重的铠甲,换上短褐,挥舞着锄头铁犁,在赵充国的亲自规划督导下,开沟挖渠,引湟水灌溉。

沉甸甸的麦种被撒入黝黑的土地,嫩绿的禾苗破土而出,在阳光下舒展着希望。

汉军大营不再只有肃杀的兵戈之气,更多了缕缕炊烟和打谷场上的欢声笑语。

粮食和蔬菜在营区周围茁壮成长。

赵充国严格执行军纪,严禁扰民,公平交易。

甚至允许士兵将多余的农具租借给附近零星的羌族贫民,换取羊毛或草药。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入羌人盘踞的深山。

起初是疑惑:“汉人真的不走了?在那种地?”

接着是惊讶:“他们粮食真多!

羊换盐巴比以前还便宜!”

再后来是动摇:“听说投降的某某部落,分了土地种子,汉人没杀他们……”

“大豪(部落领)杨玉只会让我们拼命,冬天连口吃的都没保障……”

“汉军那个老将军说话算数,好像…真不是来赶尽杀绝的?”

人心,如同春雪般悄然消融。

越来越多的羌人部落,拖家带口,走出山林,来到汉军屯田区外围。

他们放下武器,牵着自己仅存的牛羊,眼神中充满试探和渴望。

赵充国亲自接见各部领,按照事先约定的政策,赐予粮食、种子、小块土地,甚至象征身份的铁制农具(如珍贵的铁犁头)。

对于那些顽固的恶分子,则采取分化孤立政策。

秋风吹过湟中平原,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景象:一边是金黄的、望不到边的汉军麦田,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摇曳;另一边,是归降羌人新开垦的坡地上,也冒出了稀稀疏疏但顽强生长的青稞苗。

曾经充满杀伐之气的土地上,第一次响起了和平的牧歌和丰收的号子。

赵充国站在高高的了望台上,望着这片由他亲手推动的“金色防线”

,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欣慰的笑容。

麦田的金黄,比任何刀剑的寒光,都更能守护这片广袤的土地。

本章警示:三封奏章穿透千里烽烟,七旬老帅以田垄为阵——历史无数次证明,最锋利的武器并非钢刀,而是那份穿透喧嚣、坚守长远的定力与智慧。

麦穗低垂的重量,终将压垮一切虚张的刀兵。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