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老将的远谋(2 / 5)
帅,总领西征诸军事!”
一锤定音。
本章警示:当满朝被复仇怒火点燃,唯有白老帅挺身而出——真正的勇气不在热血上头,而在千钧一时敢于扛起责任的重担,用岁月沉淀的智慧为躁动踩下刹车。
2:湟水河畔的算盘声
初夏的湟水谷地(今青海东部湟水流域),本该是水草丰美、牛羊遍野的景象。
然而此刻,空气中却弥漫着血腥和焦糊的味道。
赵充国率领着从长安带来的少量精锐前锋部队,风尘仆仆地抵达了前线大营。
眼前的情形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田野荒芜,村庄残破,侥幸逃生的百姓面黄肌瘦,眼神惊恐。
斥候不断回报:叛羌主力利用熟悉的地形,避开了几次小规模交锋,化整为零,如同狡猾的狼群,在广袤的山地草原间神出鬼没。
大帐内,油灯如豆。
赵充国屏退了随行的年轻将领,只留下自己最信任的书记官。
他摊开巨大的羊皮地图,手指从金城(兰州西北)缓缓划过浩亹(永登西南)、允街(永登南),最后停在羌人活动频繁的湟中(今青海湟水流域)地区。
他久久凝视着地图上蜿蜒的湟水和那片广袤但尚未开垦的土地,眉头紧锁,陷入长时间的沉思。
“大帅,羌人狡诈,避而不战,我军主力远来,粮草转运艰难,若长久相持……”
书记官忧心忡忡地低声提醒。
赵充国没有立刻回答。
他闭上眼睛,几十年前在河西屯田的记忆清晰地浮现:成片的麦浪在风中翻滚,戍边的士卒挥舞着锄头,嘴角带着满足的笑容,边塞烽燧旁,竟有袅袅炊烟……那不仅仅是粮食,更是扎根的根基!
他猛地睁开眼睛,眼中精光四射,心中豁然开朗:“对!
屯田!
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一个颠覆传统战法的构想在他脑海中迅成型。
他猛地一拍地图上的湟中平原!
“传令!”
赵充国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各部停止主动寻找羌人主力决战!
收缩防线,占据要害!
立即起草奏章,八百里加急送往长安!”
几天后,一封震惊长安朝野的奏疏,摆在了宣帝的案头。
正是赵充国的《屯田湟中疏》:
“臣以为羌虏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
我军远征,耗费巨大,转运万里,民役不息。
且羌人据险,避实击虚,我军欲战不得,久留则粮尽兵疲……”
“臣之计:罢遣骑兵!
留弛刑罪人(轻罪犯人)、招募淮阳、汝南两郡善于农耕的步兵及其自愿追随的家属,约万余人,驻扎于湟中要害之地!”
(核心战略)
“利用羌人废弃田地及湟水沿岸肥沃荒地,兴修沟渠,开垦屯田!
春播谷粟,冬储草料。
士兵寓兵于农,闲时操练,战时御敌!
此举有十二大利:一、省军费巨亿;二、屯粮自足,免万里转运之苦;三、威慑羌人,使其不敢妄动;四、农闲修武备,不废战力;五、以逸待劳,坐收渔利;六、示恩羌民,分化其心……”
(屯田十二利核心)
长安未央宫,宣室殿。
“啪!”
一声脆响!
一位须皆白的老臣(可能是某位宗室重臣)气得胡子直抖,将手中的奏报抄本狠狠摔在地上,“赵充国!
他是老糊涂了吗?!
大军出征,不思奋勇杀敌,竟要去种地?!
这是打仗!
还是做农夫?简直荒谬绝伦!
贻误军机!
该当何罪!”
“陛下!”
另一位主战的将军急切道,“羌人凶顽,正需雷霆之势剿灭!
屯田?那是示弱!
只会让羌人更加嚣张!
等到麦子长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请陛下严旨斥责,命赵充国进兵!”
“对!
战决!
赵帅畏敌如虎,年老怯战,不堪统帅之责!”
附和声此起彼伏,矛头直指远在千里之外的赵充国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