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拨乱反正与盛极而衰(1 / 5)
昭宣中兴-拨乱反正与盛极而衰(公元前87年-公元前48年)
1:未央宫里的“小大人”
与定海神针(公元前87年)
未央宫宣室殿的御座,对于八岁的刘弗陵来说,实在太高、太大了。
他小小的身躯陷在华贵的锦垫里,宽大的玄色冕服拖曳下来,几乎盖住了脚面。
十二旒白玉珠串在他眼前晃荡,挡住了部分视线,却挡不住殿下那一排排身着深色朝服、肃穆而立的大臣们投来的复杂目光——探究、忧虑、甚至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
空气里弥漫着沉重的檀香和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得小皇帝几乎喘不过气。
他下意识地偷偷望向御阶右侧,那里站着一个人。
大将军霍光,身姿挺拔如松,身着绛紫色朝服,腰悬代表无上权柄的宝剑(武帝特许“剑履上殿”
),面容沉静如水。
他没有看小皇帝,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视着殿下的群臣,眼神锐利而沉稳,仿佛能洞穿人心。
整个大殿,因他的存在而保持着一种奇异的、紧绷的安静。
当丞相田千秋代表百官,用苍老而恭谨的声音奏报完第一项政务请示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御座上那个小小的身影上。
刘弗陵的小手紧张地抓着袍袖,指节白。
他张了张嘴,稚嫩的童音在空旷的大殿里显得格外清晰,却带着明显的迟疑:“……此事……依……”
他卡壳了,求助的目光再次投向霍光。
霍光适时地向前迈了一小步,动作不大,却瞬间吸引了所有注意力。
他微微躬身,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沉稳有力,如同磐石落地:“陛下,臣以为,丞相所奏河内郡水患赈济事宜,事关民生疾苦,刻不容缓。
当依丞相所请,立即开仓放粮,并遣御史监临,以防中饱私囊。
请陛下圣裁。”
他说完,目光温和而坚定地望向刘弗陵。
如同溺水者抓住了浮木,刘弗陵立刻顺着霍光的话,用力地点点头,努力模仿着记忆中父亲威严的语气,提高了点声音:“大将军所言极是!
准丞相所奏!
即刻…即刻去办!”
说完,他悄悄松了口气,小胸膛微微起伏。
殿下的田千秋及百官躬身领命:“陛下圣明!
大将军明断!”
朝会终于得以继续。
每一件政务,无论大小,几乎都循着这个模式:霍光深思熟虑后提出处置意见,小皇帝依言“圣裁”
,百官领命执行。
效率竟是出奇的高。
散朝后,霍光并未离去,他走到御座前,单膝微曲,让自己的视线与坐在高处的孩子平齐。
“陛下今日在殿上,应对得体,已具天子威仪。”
霍光的声音少了朝堂的冷峻,多了几分长者的温厚。
小皇帝眼睛亮了亮,随即又有些沮丧地问:“大将军,弗陵……是不是很没用?好多事情,弗陵都不懂……”
霍光正色道:“陛下切莫如此想。
陛下年幼,正是勤学之时。
臣等辅政,分所应当。
待陛下年长,博览群书,通晓古今,自然能总揽万机。
陛下今日能明辨是非,采纳善言,已是极为难得。”
他顿了顿,看着孩子清澈的眼眸,加重了语气,“陛下只需记住一件事:您是大汉天子。
臣霍光,还有金叔叔(金日磾)、田丞相,所做一切,皆为陛下,为汉室江山稳固。”
这番话如同定心丸。
刘弗陵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忠诚,用力地点点头,小手不自觉地伸出,轻轻抓住了霍光宽大的衣袖一角。
霍光心中一软,没有抽开,只是温和地嘱咐:“陛下累了,让宫人伺候您回宫歇息吧。”
看着小皇帝被宫人簇拥着离开大殿,霍光缓缓起身,脸上的温和迅褪去,恢复了惯常的冷峻。
他走到空旷的大殿中央,环视着这象征着至高权力的殿堂。
烛光将他高大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冰冷的地板上。
压力如山!
武帝临终托孤的重任压在肩头,容不得半分差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