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一代雄主的沉重终章(2 / 4)

加入书签

天地也在为这位雄主送行。

五柞宫巨大的宫门缓缓洞开。

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六十四名精壮期门军(宫廷禁卫精锐)肩扛的巨大梓宫。

沉重的杠木压在厚实的肩垫上,出沉闷的吱呀声。

玄色的灵幡在风中猎猎作响,上面用金线绣着巨大的“汉”

字,每一次翻卷都在诉说着帝国曾经的辉煌与此刻的哀伤。

紧随梓宫之后,是一辆规制宏伟、装饰着金箔与玉饰的乘舆——金根车。

年仅八岁的新君汉昭帝刘弗陵,身着繁复而沉重的天子冕服,小小的身躯几乎被宽大的衣袍吞没。

他端坐在车内,脸色苍白,大眼睛里盛满了恐惧和不知所措的迷茫。

霍光策马紧紧护卫在乘舆左侧,他同样身着素服,腰佩长剑,面容如同石刻般冷峻沉毅,唯有偶尔投向小皇帝的目光,才流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关切与坚定。

金日磾则护卫在右侧,他魁梧的身躯紧绷着,鹰隼般的目光警惕地扫视着车队两侧汹涌的人潮和远处的旷野,手始终按在剑柄上,仿佛随时准备迎接任何可能的威胁。

上官桀与桑弘羊分列车队前后,指挥调度。

送葬的队伍绵延数里,如同一道缓慢流淌的白色河流。

宗室王公、朝廷重臣、列侯勋贵,皆身着素服,徒步跟随在梓宫之后,神情肃穆悲戚。

车队的轰鸣(马车轮毂)、脚步声、马蹄声、旌旗的猎猎声、士兵甲胄的碰撞声,混合着风中隐约传来的百姓压抑的哭声,交织成一曲宏大而悲怆的帝国挽歌。

道路两旁,早已被汹涌的人群填满。

关中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的百姓,从白苍苍的老者到懵懂无知的孩童,如同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

他们自地披麻戴孝,跪伏在官道两侧的尘土中。

当那巨大的梓宫缓缓经过时,震天动地的哭声如同决堤的洪水般爆出来:

“陛下啊……!”

“送陛下了——!”

哭声里,有对这位曾开疆拓土、驱逐匈奴、让他们过了几十年太平日子的“武皇帝”

自内心的敬畏与怀念(“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的豪迈犹在耳边);也有对连年征战、沉重的赋税徭役、晚年恐怖巫蛊之祸所带来的家破人亡的复杂情绪。

这哭声,是帝国子民最真实、最朴素的情感宣泄,是历史对这位功过交织的帝王最宏大的注脚。

霍光骑在马上,目光掠过道路两旁黑压压跪伏哭泣的人群,掠过远处萧索的原野。

寒风吹动他素服的衣袂,一股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头。

他看着身边乘舆里那个小小的、惶恐的身影,又回头望向那厚重如山、象征着过往一切的梓宫。

一条清晰的道路在他心中浮现:护送这位雄主回归他最终的安息之地——茂陵,然后,带着他的继承者,开启一个新的、必须有所不同的时代。

他挺直了脊背,目光投向西方——茂陵的方向。

本章警示:绵延数里的白色送葬洪流昭示:帝王功业终成过往,唯有道路两旁百姓的泪与呼号,才是历史最深沉的回响。

民心所承载的,永远重于陵墓的宏伟。

3:封土之下,功过随风

(公元前87年三月)

历经数日的跋涉,送葬的队伍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位于长安西北约四十里、渭水北岸的茂陵。

这是一座已经营建了长达五十三年的巨大陵寝(武帝登基次年即开始修建)。

巨大的封土堆如同一条蛰伏在关中平原上的黄色巨龙,在阴沉的天幕下显得格外雄浑、肃穆,也格外沉重。

陵区范围广阔,神道两旁矗立着高大的石雕——威严的翁仲(石人)、雄健的石马、神秘的瑞兽,历经风雨,沉默地守卫着这片帝王安息的圣地。

下葬的时辰定在清晨。

天色依旧灰蒙,深秋的寒风扫过开阔的陵区,卷起阵阵尘土和枯叶,出呜咽般的声响,仿佛天地间最后一声叹息。

所有仪式都在一种极度压抑的庄严肃穆中进行。

巨大的梓宫在绳索与撬杠的辅助下,沿着事先修筑好的斜坡墓道,被缓缓送入那幽深的地宫之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