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少年天子的登基与窦太后的玉杖(3 / 4)
窦太后的掌控力)
奏疏需念诵:重要的奏疏,必须由她信任的贴身宦官春陀(或类似亲信人物)一字一句清晰地念给她听。
她半倚在铺着厚厚貂绒的软榻上,布满老年斑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如同敲打着权力的节拍。
(日常理政方式)
黄老之道的殿堂:宫室内装饰古朴,不见奢华的金玉,却处处透着厚重的底蕴。
墙壁上悬挂着描绘黄帝问道广成子、老子骑牛出关故事的帛画。
案几上摆放着《老子》、《庄子》等典籍。
几位穿着朴素道袍的黄老学者,如辕固生(虽曾有争论,但此时仍有影响力者)等,常被召见入宫,在她榻前讲论“无为而治”
、“清静自守”
的治国之道。
(核心意象:黄老思想的具象化)窦太后听得极其专注,时不时颔,插话询问。
她对黄老学说的信仰,早已深入骨髓。
(思想根基)
玉杖的威慑:那根紫檀玉杖,始终置于她触手可及之处。
它不仅是一件工具,更是权威的象征。
当她不满或需要强调什么时,玉杖顿地的清脆声响,足以让侍立一旁的宫女宦官甚至前来奏事的大臣心惊胆战。
(权力象征的深化)
这一日,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前来长乐宫向太皇太后请安并汇报朝务。
(关键情节:老臣拜见)卫绾小心翼翼地将几份关于春耕赋税减免和地方官员考绩的奏疏内容念诵完毕。
窦太后闭目听完,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减免赋税,是体恤民力,很好。
地方官员,务求敦厚务实,莫要好大喜功,更不要兴什么新花样扰民。
祖宗之法,贵在‘无为’,与民休息才是根本。”
(核心表态:重申黄老治国理念)
她微微侧头,那双空洞却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望”
向卫绾和直不疑的方向:“皇帝年轻气盛,心气高是好事。
但你们这些老臣,是两朝、甚至三朝的柱石,要替他把好舵。
莫要让那些只会夸夸其谈、鼓动锐意更革的浮华之辈近了天子身边。”
玉杖轻轻在地上顿了一下,出“笃”
的一声轻响。
(核心警告:约束新君与朝臣)
卫绾和直不疑连忙躬身:“臣等谨遵太皇太后懿训!
定当尽心竭力,辅佐陛下,恪守祖宗成法,保境安民。”
窦太后“嗯”
了一声,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可以退下了。
当两位老臣恭敬地退出殿外,额头上都沁出了一层薄汗。
太皇太后的态度,再明确不过了——维持现状,萧规曹随。
任何试图改变“黄老之道”
治国方略的苗头,都会被她手中的玉杖无情地敲下去。
(老臣的反应与压力)
消息很快通过隐秘的渠道,传到了未央宫少年天子的耳中。
(情节推进:信息传递)刘彻正在翻阅一些关于边塞军务的简牍,听到心腹小黄门(宦官)的低语后,手中的笔停顿了。
他英俊的脸上掠过一丝不甘和愤怒,但很快被他强行压下。
(刘彻的反应:愤怒与隐忍)他放下笔,走到殿门口,望向长乐宫那连绵殿宇的飞檐轮廓,眼神变得深邃而复杂。
他知道,自己虽坐在未央宫的龙椅上,但真正可以舒展拳脚的空间,暂时还局限于祖母玉杖所划定的那个无形的圈子里。
打破它,需要时机,更需要力量。
(关键心理活动:认知现实与积蓄力量)
【本章启迪】:窦太后权柄与黄老治国理念的强势展现。
警示我们:历史的惯性(黄老无为)往往强大(玉杖的威慑)。
改革者(年轻的刘彻)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长乐宫的秩序),需要冷静判断(压下愤怒),积蓄力量(深邃的目光),等待时机。
真正的力量有时不在于表面的对抗(玉杖的圈),而在于深沉的忍耐与智慧的准备。
(本章完)
尾声微澜(衔接下一章的伏笔):
就在刘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