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咸阳殿议藏锋刃弱民策动帝王心(3 / 4)
儿子悄悄准备的,想着若有兵灾,也能护家人周全。
(平民的实用考量与担忧)
“爹!
这…这锤子和刀都要交?”
儿子田铁年轻气盛,满脸不甘,“没了锤子,我们怎么打犁头镰刀?怎么活?还有这刀…万一…”
“住口!”
田锤厉声喝止,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儿子的胳膊,声音带着绝望的颤抖,“你没听见吗?谋反论处!
三族!
你想害死你娘,害死你刚出生的娃吗?…交吧…都交吧…这世道…能活着…就不错了…”
(底层民众的无奈求生)
他佝偻着背,亲手将那些伴随了他大半辈子、曾敲打出无数农具也打造过兵器的铁锤、钳子,以及那几把藏匿的刀矛,一件件丢进郡吏带来的巨大木箱里。
金属撞击的哐当声,像重锤敲打在每一个围观村民的心上,也敲碎了一个普通手工业者最后的尊严和安全幻想。
帝国新建立的郡县官僚系统,此刻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
郡守严令,县令督办,乡啬夫带着亭长、伍长(基层最小编户单位负责人)像梳篦子一样,从繁华都市到穷乡僻壤,进行着史无前例的大搜查。
登记造册、清点封箱、武装押运…一条条由各种材质、形态各异的兵器组成的“金属洪流”
,开始从帝国四面八方向着都城咸阳汇聚。
关中的驰道上,装载着巨大木箱的车队络绎不绝,在沉重的车轮碾压声中,诉说着一个强硬时代对反抗能力的彻底剥夺。
(收缴行动的全国性场景)
【本章启示】法令如山(严酷诏令)与执行如梳(基层官吏)。
这警示我们:国家意志(消除隐患)的执行力有时无比强大;个体抗争(藏匿祖剑)在铁腕面前往往苍白无力;生存本能(老铁匠交武器)常是普通人面对强权的最终选择。
3:渭水河畔熔兵火,百工巧铸擎天柱(公元前22o年春-公元前219年冬,咸阳渭水畔铸场)
主要事件:海量兵器运抵咸阳,在渭水河畔开辟巨型铸场。
帝国顶尖工匠汇聚,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
匠公输辙提出“分铸叠熔”
法破解巨像铸造难题,十二金人雏形渐显。
咸阳城外,渭水南岸。
一片辽阔的空地被森严的秦军圈禁起来,这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喧嚣的金属坟场和再生之地——帝国铸金人之所。
堆积如山的兵器被源源不断地运来,景象令人窒息:
断折的长戈、生锈的矛头堆积成丘;
断裂的青铜剑、扭曲的铁戟像废弃的荆棘丛;
破碎的甲片、锈蚀的箭簇如同暗红色的沙砾;
甚至有成捆的弓臂、损坏的弩机夹杂其中…(兵器废弃场的视觉冲击)这些曾经沾染过鲜血、承载过仇恨与荣耀的杀伐之器,此刻失去了主人的温度,在炽热的阳光下反射着冰冷而杂乱的光。
负责统领这史无前例工程的,是帝国少府(掌管皇室手工业)属下的匠作大监,以及被征召而来的天下最顶尖的冶铸巨匠公输辙。
公输辙年逾五旬,出身鲁班世家,须皆白却精神矍铄,一双眼睛透着精明的光芒。
他站在一座由无数兵器堆砌成的“小山”
前,眉头紧锁,压力如山。
“大监,”
公输辙捻着胡须,声音凝重,“陛下旨意,铸十二金人,各重…千石(约合今3o吨)!
高五丈余(约合今115米)!
此等巨铸,亘古未有!
熔炉、范模、燃料、鼓风…无一不是惊天挑战!”
匠作大监擦了擦额头的汗:“公输先生!
陛下之命,重于泰山!
无论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务必成功!
所需铜料铁料,乃天下之兵,堆积如山,尽可取用!
所需工匠民夫,各郡县悉数调拨!
所需薪炭,骊山、北山之木任尔砍伐!
帝国之力,尽在此役!”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帝国意志)
真正的困难在于技术。
千石重的铜像,如何一次成型?现有的熔炉最大只能熔千斤铜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