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弱韩定毒计巧匠入虎穴(3 / 5)

加入书签

,他几乎忘记了自己间谍的身份,完全沉浸在创造一个水利奇迹的憧憬中。

嬴政虽然年少,但极具战略眼光。

他听着郑国的讲述,看着那宏大的蓝图,心中激荡着打造一个“天府之国”

的雄心壮志!

有了关中这个级粮仓,大秦锐士将再无后顾之忧!

“彩!”

秦王政忍不住称赞出声,“郑卿真乃大才!

此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吕不韦也深以为然,作为执政者,他同样明白粮食的重要性。

老将蒙骜虽仍有疑虑,但在秦王和相国都支持的情况下,也不好再强烈反对。

“好!”

嬴政拍案定夺:“即命郑国为总水工,全权负责此渠修建!

少府倾力配合,征民夫三十万!

国库钱粮,优先保障!

此渠,就命名为——郑国渠!

望卿不负寡人厚望,早日功成!”

(史载渠名确为郑国渠)

随着秦王的诏令,整个关中平原沸腾了!

三十万民夫,从三秦大地汇聚而来。

旌旗招展,人声鼎沸。

瓠口成为巨大的工地。

郑国完全投入到这项史诗级的工程中。

他不再是韩国的间谍,更像一个虔诚的信徒,向大地和水流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与精力。

他日夜奔走在工地上:

在泾河激流中,他亲自乘舟测量水深流,反复确定最佳引水口位置,丝毫不敢懈怠。

在仲山、瓠山的开凿现场,面对坚硬的岩石,他指导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

:先用大火猛烧岩壁,再用冰冷的泾河水泼浇,岩石在剧烈的冷热变化中崩裂,大大提高了开凿效率。

他常常不顾危险,站在最前沿观察。

在绵延数百里的渠线上,他反复踏勘,精确计算坡度,确保渠水能顺畅自流,无一处淤塞之虞。

他手持标杆(测量高度的简易工具),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原始而精确的测量。

“总工大人!

这里坡度似乎缓了一丝,是否需要加深?”

一个工头请教。

郑国亲自查看标杆刻度,抓起一把土感受湿度,又远眺渠线走向,果断摇头:“不必!

此处坡度看似略缓,但前方三里地形有自然降坡,水流至此稍缓,可沉淀泥沙,前方加自然冲走。

若加深,反而破坏整体水流之势!

维持原设计!”

其专业判断令众人叹服。

工地上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嘿哟!

嘿哟!”

数万民夫喊着震天的号子,用最原始的工具——钁(类似镐)、锸(铁锹)、撬棍、夯锤,一寸寸地开凿坚硬的岩石,一筐筐地搬运沉重的土石。

“当!

当!

当!”

铁匠铺日夜不停,打制、修理各种工具,火星四溅。

“轰隆!”

山崖边,被“火焚水激法”

崩裂的巨石滚落山谷,激起漫天烟尘。

简易的工棚连绵不断,炊烟袅袅,虽苦累不堪,但秦法严明,待遇相对公平(有口粮保障),民夫们为了家园的富庶和国家承诺的奖励(如免役、赐爵),爆出惊人的力量。

然而,工程的浩大远想象。

一年、两年、五年……时间飞逝,当初的少年秦王嬴政已长大成人(公元前8年,秦王政亲政),开始独掌大权。

郑国渠还在顽强地向洛河延伸。

如山如海的粮食被投入进去,无数青壮劳力被束缚在工地上无法归田或服役。

巨大的消耗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秦国财政和民间都喘不过气来。

“阿爹!

渠还要修多久啊?咱家的田都快荒了!”

关中村庄里,妻子望着面黄肌瘦的孩子,对丈夫抱怨。

“唉……谁知道呢?说是万世之利,可俺们眼前都快活不下去了……”

丈夫扛着修渠的钁头,满脸疲惫。

“听说那个总水工郑国,是韩国派来的奸细!

这渠就是韩国的毒计,要把我们秦国拖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