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典籍蒙尘(1 / 5)
洛邑暮色,典籍蒙尘(约公元前516年)
核心事件:周王室加衰微;老子(李耳)担任守藏室之史;目睹礼崩乐坏的核心场景;内心失望与哲思萌芽。
公元前6世纪末的洛邑(今河南洛阳),早已不是天下共主威仪赫赫的王都。
夕阳的余晖懒洋洋地洒在王宫斑驳的宫墙上,如同周王室的威权,徒有金辉,却失了温度。
宫门前的九鼎——象征九州王权的重器,蒙上了一层细细的灰尘。
天子脚下的街道,竟比一些诸侯国的边邑还要冷清几分。
在王室深处一座略显陈旧但弥漫着古老书香的大殿里,一位清癯的老者正俯身于成堆的竹简之间。
他便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时任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掌管着整个王朝最珍贵、最浩瀚的典籍库藏。
他的手指修长,带着薄茧,轻轻抚过一卷记载着周公制礼作乐的竹简,神情专注而宁静。
阳光透过高窗,在他花白的须和洗得白的葛布衣衫上跳跃。
空气中只有竹简翻动时细微的沙沙声,以及淡淡的、令人心安的陈年墨香。
“李老,大王又召见晋国使者了。”
一个年轻的小吏轻手轻脚地进来,低声禀报,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还是为了晋卿赵鞅与范氏、中行氏内斗之事……王室调解,怕是……”
老子抬起头,眼神深邃如古井。
他没有言语,只是微微颔,示意知道了。
窗外,传来一阵不合时宜的喧哗。
透过窗棂,他看到几个身着华丽诸侯服饰的贵族,簇拥着周天子(周敬王)的某个宠臣,谈笑风生地走过。
他们谈论的不是治国安邦,而是新得的珍玩异宝,言辞轻佻,举止随意,全然不顾王庭应有的肃穆。
不远处,几个衣衫破旧的乐师抱着蒙尘的钟磬,神色黯然。
象征着秩序与等级的礼乐,在这些权贵眼中,似乎已成可有可无的点缀。
礼崩乐坏!
这四个沉甸甸的字,像冰冷的石块,一次次砸在老子的心头。
他守护着记载着先王圣德、礼乐典章的典籍,这些曾是维系天下秩序的基石。
可如今呢?诸侯僭越礼制,大夫擅权夺国,父子相残,兄弟阋墙。
所谓的“仁义礼智信”
,成了野心家们互相攻讦的华丽外衣,成了强者欺凌弱者的堂皇借口。
他亲眼看到:
晋国六卿内斗不休,视天子号令如无物。
鲁国季孙、孟孙、叔孙三家架空国君,公室卑微。
楚国问鼎中原的野心从未止歇。
孔子周游列国,大声疾呼恢复周礼,却屡屡碰壁。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在心中默念着自己日渐清晰的感悟。
世人所孜孜以求的仁义道德、智巧谋略,不正是大道废弃、人心堕落之后才出现的补救吗?越是强调,越是证明其缺失!
这世间喧嚣的争斗、刻意的雕琢,就像给一棵朽木涂脂抹粉,终究无法挽回它的倾颓。
他守护的典籍,仿佛成了尘封的陪葬品,见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夜深人静,守藏室里只剩老子一人。
他站在如山般的典籍前,指尖划过冰冷的竹简。
这些文字记载着辉煌,也浸透着血腥;承载着智慧,也凝固着愚昧。
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和彻底的失望,如同冰凉的河水,淹没了这位阅尽沧桑的老智者。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如同星辰般升起,越来越亮:离开!
离开这徒有其表的王庭,离开这喧嚣争斗的漩涡,去追寻那冥冥之中、化育万物、无言而恒常的“大道”
!
洛邑的暮霭,渐渐笼罩了他的身影。
本章警示:老子在典籍蒙尘中看到时代的腐朽。
它提醒我们:当象征秩序与文明的根基(如道德、规则、初心)被忽视、被践踏,再繁华的表象也难掩内在的衰败。
守护内心的“大道”
与坚守社会的底线,是抵御混乱、维系长久安宁的根本。
:青牛西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