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烽烟蔽日血色骊山(3 / 4)

加入书签

残破,已不堪为都!

国不可一日无君,请太子宜臼即刻于宗庙废墟前告祭天地先祖,即天子位,以安天下之心!”

在几根尚未完全倒塌的宗庙石柱前,在满地狼藉和萧瑟寒风中,一场前所未有的简陋登基仪式仓促举行。

没有庄严的礼乐,没有簇拥的百官,只有残破的废墟、冰冷的空气和一群神色各异、各怀心思的拥护者。

宜臼,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少年,被迫扛起了复兴周室的重担,史称周平王。

“父王……不,幽王失德,致有今日之祸……”

平王的声音带着哽咽,却又努力维持着镇定,“寡人……朕……承天命,继大统……”

他看着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等人,“赖诸位爱卿忠勇,护佑宗庙……然镐京残毁,戎狄环伺,关中以非久居之地……”

他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那个早已在众人心中盘旋的决定:“为宗庙社稷计,为天下生民安……朕决意,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又称成周)!”

迁都!

放弃祖宗基业,放弃关中的沃土,东迁到当年周公营建的陪都洛邑!

这个决定充满了屈辱和无奈,但也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关中平原暴露在犬戎的獠牙之下,镐京已成一片废墟,重建无望,安全无保。

而洛邑地处天下之中,有险可守(崤山、函谷关),靠近支持王室的晋、郑等东方诸侯。

消息传出,残余的周室贵族和民众一片悲戚。

故土难离,祖坟宗庙皆在此地!

一位白苍苍的老司徒跪在平王面前,老泪纵横:“陛下!

祖宗陵寝在此,宗庙根基在此!

迁都……迁都就是舍弃根本啊!

老臣宁可埋骨于此,也绝不东去!”

平王扶起老臣,眼中同样含着泪,但语气却异常坚定:“老司徒,朕岂不知此乃不得已而为之?留在此地,宗庙就能保全吗?百姓就能安宁吗?戎狄再来,我等皆成俎上鱼肉!

舍弃的是土地,要保全的是姬周血脉,是天子之名分!

在洛邑,朕才能重整旗鼓,联合诸侯,以期……有朝一日,光复宗周故土!”

少年天子的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坚韧和一丝渺茫的希望。

公元前77o年春,一支庞大的、充满悲壮色彩的队伍,在晋文侯、郑武公率领的精锐军队护卫下,更有秦襄公赢开率领骁勇的秦军殿后(秦人因护驾有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缓缓离开了满目疮痍的镐京,向着东方,向着未知的洛邑进。

队伍中,有惊魂未定的王室成员,有拖家带口的贵族,有扶老携幼的平民,装载着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少量典籍、礼器,更多的是沉重的家当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车轮滚滚,扬起一路烟尘,也碾碎了西周的余晖。

当周平王的銮驾终于踏入洛邑的城门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的完成:

西周(公元前1o46年—公元前771年)正式终结!

东周时代(公元前77o年—公元前256年)开启!

由于洛邑在镐京之东,史称“平王东迁”

东周的前半段,王室权威虽已一落千丈,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诸侯争霸的序幕缓缓拉开,史称“春秋时代”

新的都城洛邑,规模远不如昔日镐京雄伟。

周平王坐在略显空荡的大殿上,听着远处隐隐传来的市井之声,心中百感交集。

他摆脱了犬戎的直接威胁,却也从此被置于强大的中原诸侯环伺之下。

他名义上是天子,却更像一个需要仰仗诸侯鼻息的“盟主”

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西周鼎盛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历史的聚光灯,开始从周王室转向了那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诸侯们。

一个更加纷乱但也充满活力的新时代——春秋,就在这废墟上的迁徙中,拉开了它波澜壮阔的大幕。

:绝境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

当旧有的秩序崩塌,勇于承认现实,做出艰难却必要的改变(如迁都),是生存和展的智慧。

放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