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拒谏的阴影(1 / 4)

加入书签

霜鬓染骄阳-拒谏的阴影(公元前797年,深秋,镐京王宫)

核心事件:宣王晚年刚愎自用,拒听贤臣劝谏(如杜伯),执意远征姜戎

镐京的秋意已深,宫墙内的梧桐叶落了一地金黄。

宣王姬静端坐于王座之上,鬓角早已染上霜白,曾经锐利如鹰的眼眸,如今虽仍有威严,却少了几分早年的清明,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固执与疲惫。

多年的操劳和接连的“胜利”

(尤其是北伐和南征的表面成功)滋养了一种不易察觉的骄矜。

“陛下!”

一位白苍苍、面容刚毅的老臣跪伏在地,声音带着忧虑和恳切。

他是杜伯,一位历经三朝、以耿直敢谏闻名的老臣,也是宣王早年颇为倚重的对象。

“臣闻陛下欲集南国之师,远征太原(今山西介休)讨伐姜戎,此事万万不可啊!”

宣王的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哦?有何不可?姜戎小丑,屡犯我边疆,劫掠我子民,不施以雷霆之威,何以彰显大周王化?北伐猃狁、南平淮夷,寡人皆胜之,区区姜戎,何足道哉?”

话语间,不自觉流露出对过去战绩的自负。

杜伯抬起头,目光直视君王,毫无畏惧:“陛下!

昔日北伐猃狁,尹吉甫将军深谋远虑,稳扎稳打,方得大胜;南征淮夷,仲山甫大人调和诸侯,步步为营,耗费巨大才稳住局面。

如今尹公、仲公皆已故去(历史记载尹吉甫、仲山甫可能早于宣王去世),朝中宿将凋零。

此其一!”

他顿了顿,声音更加沉重:“其二,姜戎盘踞之地(太原千亩),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非我战车驰骋之所,乃戎狄轻骑游击之地!

地形于我大不利!

其三,也是最要紧的——‘南国之师’(指江汉流域诸侯国的军队)久被征调,江汉百姓负担沉重,多有怨言!

陛下强行征调他们远赴数千里之外的陌生苦寒之地作战,将士思乡情怯,水土不服,士气焉能高昂?一旦受挫,恐生大变啊陛下!”

一旁几位善于察言观色、近年颇得宣王宠信的贵族大臣(如虢公长父等),立刻出言反驳:

“杜伯此言差矣!

陛下英明神武,威震寰宇!

姜戎蛮夷,闻陛下之名便当丧胆,何惧地形之险?”

“正是!

南国诸侯,沐浴王恩,为陛下效力乃其本分!

些许怨言,不足为虑!”

“臣以为,正该趁陛下神威尚在,一举荡平姜戎,永绝北方之患!

杜伯老迈,未免过于保守怯战了!”

这些奉承之语,如同温热的蜜酒,灌入宣王有些昏聩的耳中。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力排众议推行“不籍千亩”

的魄力,想起尹吉甫、仲山甫辅佐他时的辉煌战绩,一种“宝刀未老”

的豪情和被质疑权威的不快交织升腾。

他挥了挥手,不耐烦地打断了杜伯还想继续的谏言:

“够了!

杜伯,你老了!

心思未免太过怯懦!

寡人征战半生,难道还不如你懂得用兵之道?寡人心意已决!

传寡人诏令:命南国诸侯,即刻点齐精锐之师,限一月之内,集结于千亩!

寡人要亲征,踏平姜戎!”

杜伯看着高高在上的君王,眼中充满了深深的失望与痛惜。

他想起了当年那个在召公灵前誓要振兴大周的青年,想起了那个废除虚礼、务实重农的明君……泪水模糊了老臣的视线。

他知道,此刻的君王,已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

他重重地叩,声音悲怆:“陛下!

老臣……老臣一片丹心,只恐……只恐此去……国本动摇啊……”

说罢,颓然起身,踉跄着退出大殿,背影萧索。

宣王看着杜伯离去的背影,心中掠过一丝不快,但很快被“再创辉煌”

的雄心所淹没。

他沉浸在自己的“雄才大略”

中,却不知,一道致命的裂缝,已在君臣之间、在王室与诸侯之间,悄然裂开。

那位在角落侍立的年轻侍从(或许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