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纺织的起源(4 / 5)
着阿溪专注的动作和眼前这个奇怪的“枝条架子”
,似乎有点明白了,但又觉得不可思议。
“对!
就是结网!
结一块大大的‘麻网’!”
阿溪兴奋地说,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比火塘的光更亮。
她拿起一团已经被她搓成一小卷的麻线,将线头拴在最边上的一根“垂枝”
(模拟一根经线)上。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
阿溪深吸一口气,像蜘蛛一样,开始了她的“编织”
。
她拿起一根缠满了麻线的细木棒(注:最初的梭子雏形,兼有引纬和打纬功能),从那排被挑起树枝形成的“分层面”
下方(即未被挑起的那些“经线”
下方)穿了过去(第一次引纬)。
穿过之后,她把细木棒向上抬起,轻轻敲击了一下刚穿过去的麻线(打纬),让它贴紧。
接着,她放下之前挑起树枝的那根分经棒(细树枝),原来被挑起的“经线”
落下,而之前没被挑起的“经线”
则被分经棒自动挑起,形成了新的“分层面”
。
阿溪再次将缠线的细木棒,从新的分层面下方穿过(第二次引纬),再次抬起细木棒敲实纬线(打纬)。
“咔嗒…咔嗒…”
简单的节奏在火塘边响起。
阿溪的手指翻飞,动作由生涩逐渐变得流畅。
尽管她手中移动的只是一根缠着麻线的木棒,操作的也只是模拟经线的树枝,但一种前所未有的织物结构——经纬交织的平纹——正在她手下初现雏形!
那排细细的麻线,在阿溪灵巧的动作下,开始从混乱的丝缕,渐渐变成了一片有秩序的、细密的网格雏形!
火光跳跃,映照着这简陋的“织机”
和上面初生的“布”
影,也映照着阿溪额头渗出的细密汗珠和眼中无比专注、兴奋的光芒。
石矛看得目瞪口呆,忘记了手中的木针。
四、初裳:经纬交织裹稚温(关键事件:第一片手工麻布的产生与意义)
接下来的日子,阿溪近乎痴迷地扑在了她的“树枝架子”
上。
最初的模拟实验成功了,但要织出真正可用的布,还需要解决太多细节:如何固定真正的麻线作为“经线”
?如何让“经线”
保持紧绷?如何让“纬线”
穿梭得更顺畅、排列更紧密?她不断尝试,不断改进。
她不再用树枝模拟经线,而是将精心搓捻好的、长度一致的麻线作为真正的经线,一根根仔细地系在“工”
字形卷布轴下方的丫杈上。
另一端呢?她现必须也有一个轴能将经线均匀绷紧。
于是,她让石矛帮她做了一个更小巧些的、两端带凹槽的木棍(注:原始腰机的经轴),将经线的另一端固定在凹槽里,然后将这根木棍用一根绳子系在自己的腰上(注:“腰机”
名称由来)。
当她身体后坐时,腰间的力量就能绷紧所有经线!
分经棒被她削得更光滑。
最初的缠线木棒也进化了,阿溪在两端刻出浅浅的凹槽,让麻线能顺畅释放,更像一个真正的“梭”
。
她还找到一块扁平光滑的硬木片(打纬刀),替换了原来笨重的细木棒,每次引纬后,用木片更省力地拍打紧纬线。
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
手指被麻线勒出深深的红痕,有时甚至磨破了皮。
腰因为长时间后坐绷紧经线而酸痛不已。
眼睛因为专注于密密麻麻的经线和窄小的梭道而干涩胀。
但阿溪从未放弃。
每当她看到那些原本乱麻般的丝线,在自己双手的牵引和腰力的支撑下,一点点、一寸寸地变成一片细密、平整、有规律的织物时,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喜悦就会冲刷掉所有的疲惫。
石矛成了她最得力的助手,帮她处理更多的麻纤维,搓捻足够的经线和纬线,改进工具。
部落里的人最初只是好奇观望,慢慢地,当看到阿溪手下真的逐渐显露出一片洁白、柔软、带着天然光泽的“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