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河姆渡的水稻史诗-夏耘(4 / 4)
开始清理狼藉、疏通排水、重新整理被冲垮的田埂。
他小小的身体里也涌起一股力量。
他用力提起一个装着备用秧苗的草篓,虽然沉重,却一步步坚定地走向母亲。
受灾的田块上,人们再次忙碌起来。
不再是绝望的沉默,而是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坚韧与不屈。
他们清理淤泥,扶正冲倒尚未折断的秧苗,小心翼翼地将抢救出来的和备用的秧苗,重新插补在被洪水肆虐过的空白地带。
每一株补下的秧苗,都承载着双倍的艰辛和百倍的决心。
夕阳的余晖再次洒下,照在这些浑身泥浆、疲惫不堪却眼神明亮的人们身上,照在那片伤痕累累却顽强重新泛起绿意的稻田上。
泥泞中的绿色,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和人为的拯救,显得更加深沉、更加坚韧。
夜晚,干栏屋内。
禾妹就着微弱的火光,仔细清点着家里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存粮(主要是之前采集的坚果、晒干的鱼虾和一点点稻米)。
她拿出几个最饱满、最金黄的稻穗(这是特意留的种),放在粗糙的石磨盘(原始的石磨)上,开始一下一下,极其小心地碾压、褪壳。
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儿。
“阿妈,这些不是要吃的吗?”
阿稻好奇地问。
禾妹摇摇头,眼神专注地看着石磨缝隙里渐渐碾出的、带着米糠的糙米:“不,这是补种剩下的秧苗结出的种子?我们要把它们磨得更细些,混上草木灰,留着……万一,我是说万一,秋天收成不够吃,这是明年最后的种子了。
再难,也得把种留住!”
她的话语低沉而坚定。
留下火种,是经历天灾后刻入骨髓的生存智慧。
阿稻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他看着母亲碾磨稻谷时那无比专注、甚至带着一丝虔诚的侧脸,又想起白天那场惊心动魄的暴雨和母亲在泥沼中抢救秧苗的身影。
灾难的阴影仍未散去,但母亲眼中那不灭的火焰,让他小小的心也安定下来。
灾难的洗礼,往往淬炼出生命最耀眼的韧性:当洪水撕裂田埂,冲毁浸透血汗的秧苗,河姆渡人跪在泥泞中哭泣。
但泽叔的怒吼(“地还在!
人还在!”
)如同惊雷,唤醒了深植于血脉的“补种本能”
。
这启示我们:人生的田野从不承诺风调雨顺,暴雨突袭冲毁心血是常态。
真正的强者,并非从未跌倒,而是在泥水中看清——被冲走的是沉没成本,而未被夺走的土地与双手才是真正的资本。
与其在废墟中哀叹失去的绿意,不如立刻在泥泞中扒出残存的生机(搜索未被摧毁的资源),并毫不犹豫地插下新的秧苗(启动替代方案)。
灾难的破坏力有多大,人类在灰烬中重燃希望的韧性就有多强。
守护希望是场马拉松,需在烈日下除草,在暴雨中守堤:禾妹一家在烈日下汗流浃背除草驱鸟的日常,与暴雨中拼死加固田埂的极限抗争,构成了生存的完整图景。
这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成就如同水稻,不仅需要播下时的勇气(春耕),更需要漫长成长期的“琐碎防御”
(夏耘)。
我们常为宏大目标热血沸腾,却易被日复一日的“除草”
(排除干扰)、“驱鸟”
(抵御诱惑)消磨意志,更可能在“暴雨”
(重大挫折)中溃坝。
河姆渡人用行动证明:伟大目标的实现,九成在于平凡日子里的咬牙坚持(烈日除草)和一成在于危急关头的殊死一搏(暴雨守堤)。
只有将这两种力量锻造成生命本能,才能在秋天收获不被杂草淹没、未被洪水冲垮的果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