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陶土在手中(3 / 4)

加入书签

了炸裂,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要么烧出来的东西颜色不均,一边黑一边黄;要么硬度不够,泡水久了边缘还是会软;要么还是会有细小的裂纹。

炎在火堆旁一蹲就是大半天,眼睛被烟熏得通红,仔细盯着火焰的颜色变化,感受着火堆不同位置的温度。

他现:

温度不够:火焰小,或者泥坯放得太靠外,烧出来的东西颜色浅黄,硬度差,一敲声音闷。

温度过高或升温太快:火焰太猛,泥坯容易开裂甚至融化变形。

受热不均:一面烤焦变黑变硬了,另一面还是软的。

“得让火‘包’着它烧,让它全身都热透!”

炎琢磨着。

他开始尝试挖浅坑(最早的“窑”

的雏形),把泥坯放在坑底,上面盖上柴火慢慢烧。

他现用小火慢慢升温,烧的时间长一点,效果更好。

他还尝试在泥坯周围堆上烧过的草木灰,帮助保温、均匀受热。

小突破:控制升温度、延长烧制时间、改善受热均匀性,烧出来的器物硬度明显提升!

他开始能区分火焰颜色(暗红、橙红、亮黄)与温度的关系。

泥料之选:不同地方的泥巴,烧出来的效果也天差地别。

有的泥巴烧出来很结实,有的却特别酥脆。

炎像着了魔一样跑遍河岸各处,挖来各种各样的黏土尝试。

他现:

太细太黏的泥巴,干了收缩太大,特别容易裂。

含沙太多的泥巴,烧出来很粗糙,不结实。

挖深一点、颜色更纯净的黄泥或红泥,效果更好!

他尝试在泥里掺入碾碎的沙粒、贝壳粉甚至稻草屑,惊喜地现:

“掺了沙子,泥坯干了没那么容易裂!”

“加了碎草梗(后来展成羼和料),烧出来的罐子更轻,好像也不那么容易烧裂了!”

小突破:认识到黏土成分对烧成效果的影响,开始有意识地筛选和处理泥料。

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地上的碎陶片几乎能铺满一小块地。

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午后,当炎小心地扒开一堆燃尽的炭灰,从浅浅的土坑底部捧出一件器物时——他的呼吸停滞了!

那是一个极其粗糙、厚重、表面布满烟熏火燎痕迹的深红色碗!

碗口有点歪,碗壁厚薄不均,摸上去很粗糙,有许多小颗粒感(掺了沙子)。

但是!

它通体坚硬!

炎把它高高举起,用一块小石头轻轻敲击碗壁——

“叮!”

一声清脆悦耳、宛如天籁的声音响起!

那么清晰,那么坚定!

“成了!

阿姆!

族长!

大家快来看啊!

成了!”

炎的泪水混合着脸上的烟灰滚落下来,声音嘶哑却充满了狂喜!

整个聚落沸腾了!

人们争先恐后地围上来,传看着这个划时代的器物。

藤叶颤抖着接过陶碗,轻轻摩挲着它粗糙而坚实的表面,老泪纵横:“好孩子!

好孩子啊!

天神保佑!

我们……我们终于有自己的碗了!”

族长郑重地将陶碗盛满清凉的溪水,高高举起:“炎!

你为我们聚落,做成了天大的事!

以后,它就叫‘陶’!

用火烧成的泥器!”

一个顽皮的孩子试着把碗往地上轻轻一磕——碗安然无恙!

“哇!

好硬!”

“真的不漏水!”

“能煮东西吗?”

能的!

很快,炎烧制的第一个厚重的陶罐就被架在了篝火上。

里面装着水和粟米,火焰舔舐着罐底。

这一次,没有滋滋的漏水声,没有烫穿的恐慌。

只有水渐渐沸腾的咕嘟声,和粟米特有的香气弥漫开来!

人类历史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陶器——尽管粗糙无比——在东亚这条古老的大河畔诞生了!

它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将柔软的泥土,通过水和火的淬炼,转变为坚固耐用、形态可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